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7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2篇 |
工人农民 | 7篇 |
世界政治 | 82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篇 |
法律 | 1551篇 |
中国共产党 | 180篇 |
中国政治 | 317篇 |
政治理论 | 49篇 |
综合类 | 39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58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234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260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中国的慎刑思想和死刑复核制度虽然产生于古代,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的立法。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分析死刑复核权收回背后的深刻思想基础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儒家法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中国古代儒家慎杀的刑罚思想基础,来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有历史现实意义,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2.
刑事辩护准入制度与有效辩护及普遍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辩护在国家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中的应然重要性与我国允许非律师承担辩护职责的实然性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实证调查证明,无论是从律师的数量上还是辩护质量上,在我国取消非律师担任辩护人的规定,建立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这一制度既可实现有效辩护的目的,也不违背普遍辩护的要求.故应当在现实国情允许的情况下,从死刑案件开始,分步骤、分层次地设立刑事辩护的准入制度;同时,设置与准入制度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惩戒机制以及退出机制,并从辩护律师执业环境和刑事辩护收费制度等方面为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的构建与实施营造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63.
危害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在我国死刑裁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危害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的形态存在的,其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危害结果情节在限制死刑适用中的作用,应当力戒死刑适用"唯后果论"的倾向;物质性的危害结果不是特别严重的,可以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危害结果的发生系存在介入因素的场合,应当慎用死刑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引起公众关注的几起疑似精神病人犯罪案件,折射出我国死刑案件中精神病司法鉴定存在的严重问题。以中美相关制度比较为视角,针对初步实证调研所暴露出的问题,可以提出若干完善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建议,包括建立审前强制鉴定机制、赋予辩方鉴定启动权、允许辩方见证和参与控方启动的精神病鉴定、确立与专家证人对质之权利、获得免费精神病专家帮助、完善冲突鉴定结论解决机制、强调被告人获得有效辩护的权利等。2012年3月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虽部分体现这些内容,但该领域仍然存在极大的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65.
2012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推动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公开、规范,对正确适用法律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确保刑罚执行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
67.
在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制度体系。既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要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同时注意二者平衡。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认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但由于缺少配套机制,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新《刑事诉讼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及其保护,但较少涉及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死刑案件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应当给予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68.
随着国际限制与废止死刑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法治与人权事业的日益进步,近年来,中国在死刑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继1997年国家立法机关对死刑的适用对象和范围进行限制之後, 相似文献
69.
死刑在我国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在当前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其既不能废除,也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特别关注,做到使用的准确.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刑法死刑的适应范围,并探讨了死刑复核机制,从而系统了解死刑在我国刑事审判中的适用范围要求及对于使用幅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