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17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268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1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外交评论》2001,(2):24-26
美军用侦察机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机、又未经许可闯入我领空、降落在我领土上,这是对我国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的严重侵犯.事件发生后,美国制造种种借口,试图推卸责任.本文从国际法、国内法的法律原则高度,批驳了美国的谎言,指出,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不是“国际空域”;因“不可抗力”而要求紧急避险不能成立;违法行为不能获得合法的主权豁免.  相似文献   
52.
法学界应通过对汶川地震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的追问,围绕国家紧急权力来构建和完善非常法治和非常法学.一是国家紧急权力及其宪法地位.我国宪法对国家紧急权力的规定应由间接保障主义发展为直接保障主义.二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紧急状态法>、<戒严法>的逻辑关系.在汶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突发事件应对法>确实无能为力,因为处置汶川地震所要采取的措施远远超出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这种情况下,应由国务院宣布四川省范围內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和颁布不应该影响<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度.三是认真对待非常法治和非常法学.在成文法国家,处置汶川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关键在于正常状态时的积累和准备,包括法律准备和法学准备.其中,应在现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基础上,整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等相应国家机构和研究力量,组建紧急情况部,成立中国应急管理大学.  相似文献   
53.
被胁迫作为阻却犯罪成立事由的法律性质在两大法系刑法理论中都有争议。在大陆法系国家,针对其与紧急避险之间存在等同或区分的关系,其法律性质可相应划分为三种类型:为排他型违法阻却事由、排他型责任阻却事由与违法与责任阻却二元化事由。在英美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被胁迫法律性质一方面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可宽恕性抗辩事由,而另一方面新的见解既有将其视为正当化抗辩事由,亦有学者认为其属于独立抗辩事由以及特殊标准的可宽恕事由。通过比较分析两大法系关于被胁迫法律性质的上述争议,认为在两大法系中,作为排他性的理论具有绝对化和地方性的弊端,从而应当确立二元化的法律性质理论。  相似文献   
54.
反诉禁令起源于英美法系,并在现代商事仲裁领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更在2006年对《示范法》第17条关于仲裁庭颁发的临时措施的修订中,明确赋予仲裁庭颁发反诉禁令以保护仲裁程序的权力。本文拟结合《示范法》的最新规定以及国际商事仲裁实践对仲裁庭颁发反诉禁令的条件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5.
2009年12月18-19日,2009年年度自然灾害情况核定会在京召开。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对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并以灾害损失情况、社会经济影响等因素为依据,评选出2009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56.
周江 《法制与社会》2010,(20):242-243
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紧急权在行使主体、发动程序、权限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经历了"非典"、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各种紧急事件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紧急权相关内容是否能够正确引导人民对抗当前出现的和未来将要出现的紧急事件,成为学者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于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紧急权内容进行比较,归纳国家紧急权之概念,阐述国家紧急权之运行,提出对于宪法有关国家紧急权内容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57.
“自招危险”行为能否成立紧急避险,理论学说聚讼不休。但以作为义务为视角进行考察,运用作为义务的基本理论进行解释与判定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58.
一般认为,紧急避险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同等利益按照避险过当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认定避险过当时不应该采用道德期待标准,而应该考虑到行为人的真正的主观恶性,防止追究刑事责任的扩大化,保护行为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59.
地震发生时要就近躲避,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在户外 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避开立交桥等结构复杂的建筑物:避开高耸或悬挂的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  相似文献   
60.
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相区别的几个特殊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区分,如对避险行为、动物或无责任能力人的侵袭实行的必要反击;在迫不得已时,防卫行为对第三者的权益造成的损害,这是正当防卫还是紧急避险?本文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