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97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各国政治   86篇
工人农民   161篇
世界政治   4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0篇
法律   5383篇
中国共产党   5648篇
中国政治   6866篇
政治理论   2981篇
综合类   4885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417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841篇
  2014年   2090篇
  2013年   1980篇
  2012年   2318篇
  2011年   2159篇
  2010年   1973篇
  2009年   2097篇
  2008年   2265篇
  2007年   1754篇
  2006年   1351篇
  2005年   1154篇
  2004年   969篇
  2003年   835篇
  2002年   778篇
  2001年   575篇
  2000年   403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李素艳 《理论探讨》2006,1(4):44-47
韦伯和哈贝马斯都以合理性概念为中心发展了各自的社会理论,而且后者的理论带有浓厚的韦伯式背景。但韦伯将“目的—工具合理性”与合理性一般等同起来,并将其作为分析现代社会的叙述工具,合理性的概念太狭窄。哈贝马斯则从合理性中探寻克服现代社会危机的钥匙,拓宽了合理性的内涵,实现了由“工具合理性”到“交往合理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42.
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追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刑事政策决策者面对自由、秩序、正义、效益等价值 ,必然有所选择 ,古典主义的刑事政策、实证学派的刑事政策和新社会防卫的刑事政策 ,由于所处时代不同 ,制定刑事政策理念和基础不同 ,因而 ,呈现出不同的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追求路径。  相似文献   
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坚持辩证性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就成为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刊邀请河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振峰教授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4.
应当以怎样的历史价值取向认识和推动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了27个年头,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在改革进程中多种深层次矛盾的出现,以何种历史价值标准评价已经发生的改革,要不要继续改革,以怎样的历史价值观推动改革,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评价改革必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势,以辩证的思维观察分析问题。评价改革必须坚持制度性标准、发展性标准和利益性标准的有机统一,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价值取向积极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前,人们之所以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存有一些疑虑,甚至产生一些争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在促进发展和提高效率的同时,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目标受到冲击而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深化改革必须注重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45.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维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就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如何这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其中,政府机关对外交往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政府机关对内治理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政府机关自我约束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6.
《求知》2006,(12):39-40
一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价值符号,是企业质量、信誉和企业文化的结晶。天津市肉联厂在半个多世纪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一代又一代员工传承企业文化,吸收、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塑造了迎宾品牌形象,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外。多次荣获国优、部优、市优称号,迎宾牌火腿肠、玫瑰肠还获得国家级银质奖。天津市肉联厂迎宾品牌发展的历史,是企业文化不断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也是在新旧事物不断碰撞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47.
在法律适用中,虽然法律解释大体能满足法律扩张和法律补漏的技术要求,但由于经常未成功地建立清楚的解释标准,而只是建立不确定的解释标准,因而导致裁判上的疑难。法律诠释学为在法律适用中合理地创造法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是对法律解释学的一个超越,而不仅仅是重构,它使判决理由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为在实践中处理案件提供了更加适宜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48.
王瑾 《法学杂志》2003,24(5):42-44
我国民法典草案抵押权一章应增设企业财产集合抵押制度以促进资金融通;确认抵押物与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的价值比不应限制为大于和等于,还可以是小于;应建立体现抵押权不可分性的相关规范;关于抵押权实现的顺位,次序权既要保障前顺位抵押权人的债权数额上受偿的优先,又要保障其债权受偿期限的优先,并采纳次序固定主义为我国抵押权次序变化原则。  相似文献   
49.
应飞虎 《法学杂志》2003,24(5):45-46
我国目前在经济法学研究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轻视政治学、行政法,忽视经济学及其方法,轻视私法,忽视私权及其主体,因此导致较多的研究成果是浅层次的,所以需要在经济法学研究过程中改变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0.
论环境法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建辉 《河北法学》2003,21(2):67-72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双重性 ,即它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在涉及环境保护时形成的社会关系 ,也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利用与被利用 ,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这种调整对象的双重性使环境法学的价值内容也具有了双重的内容。这就是环境法具有正义和功利双重价值 ,而正义价值和功利价值又都具有双重的内容。其中正义价值包括人类正义价值和自然正义价值 ,功利价值包括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功利价值。这些价值考查 ,有着其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础 ,它的内容和界定也是以这些知识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