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论先秦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也负载着中国教育的一脉传统,这是与我们的主流化不同的传统,是崇尚自然的、主张自然人本主义的传统。它以自然主义哲学引导的教育目的论,超越了以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界定的狭隘范畴,张扬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命精神。道家教育以自然养生的体育为根本,把完满性人格目标中的真善美一以贯之地融入自然生命之体的“生”的流程,创造着真正身心统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62.
曹微 《学理论》2011,(13):228-229
道德教育作为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直是许多伦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倡导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方式的卢梭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道德教育方法。在阐述卢梭的道德教育观点的同时分析其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局限性,并从中总结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3.
陈文珍 《求索》2012,(5):146-148
在本体论上,马克思不仅继承了费尔巴哈把感性的人和感性的自然当作两个独立存在的本体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继承了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停留于感性直观或只从感觉出发来理解感性的人和自然,而是立足于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以及人自身,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局限性,从而创立了一种立足于实践的新本体论。  相似文献   
64.
《庄子》一书的作者,对政治问题有很敏锐、很深刻的观察,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书中倡导自然无为的政治思维方式,鼓吹顺应自然人性的治国之道,显示了“虚己”、“游世”、“养中”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所谓“无用之用”的政治价值观和自由主义的境界说。该书的独特思想和浪漫主义语言风格,使它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着不竭的学术魅力。  相似文献   
65.
老子哲学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主义和谐精神.从建构理路看,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然后把"道"昭示的"无为-自然"理念作为方法论审视人类社会,揭示了文明时代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无为、自然之道,构想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和谐社会图景,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于"以道莅天下",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的社会和谐观.老子和谐观中一些智慧深邃的思想主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66.
文建奇 《求索》2011,(1):131-132
几百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理性万能"的思想在疯狂地掠夺自然的同时,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工具理性"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面貌,自然资源的高度利用使生态严重失衡。一方面,人类在所谓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面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是人类生活在毁灭性武器与自然灾害阴影之中。面对西方哲学思想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所遭遇的困境,有识之士纷纷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东方文明。老子哲学思想成为重点与热点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67.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8.
张会永 《学理论》2009,(11):21-22
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因为他固守自然与自由的分离。然而,对康德来说,二元论其实只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其最终使命是实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以划分两个世界的方式论证了自由对自然的优先性,接着又通过道德信仰学说论证了自由与自然统一性,最终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克服二元论,而且对克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有岛武郎自幼酷爱艺术,但由于一时彷徨在宗教和艺术之间,因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直无法顺利发展。他认为文学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上帝的博爱和正义的实践才是人生的首要目标。有岛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发展而来的。然而,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有岛终于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动摇,并弃教从文。在杂志《白桦》创刊之年,他对白桦派运动产生了共鸣,加入白桦派后,才真正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有岛与白桦派其他作家不同,不是一味的强调自我,而是更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同时,他把欧美近代文学的精华移植栽培到日本的国土上,形成了一种东西洋结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0.
一人来源于自然界 ,更确切地说人来源于动物界。但是 ,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摆脱狭隘的自然动物的生存法则 ,创造人自身的生存法则。人离开自然动物界的法则越远 ,人类便越自由、越人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又是自然界的真正复归 ,其最高境界是自然界实现其彻底的人本主义原则 ,而人又反过来实现了自身彻底的自然主义原则。这一境界是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境界。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这一表述简单地认作旧哲学的痕迹 ,忽视这一境界背后深层的人类学意义。而这一境界的达成 ,需要社会关系原则的确立 ,其前提性基础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