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0篇
法律   287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近年来,在民事执行中,将执行人的债权作为执行标的案件不断增加,因此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说如何确定执行人的债务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的地位,这是民事法律中需要明确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是就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来说,在这个方面的规定还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因此文章从被执行人债权执行的理论误区入手,以被执行人债权执行的法律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依据,分析了被执行人债权执行的相关问题,从而提出了完善被执行人债权执行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372.
【要点提示】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法律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时,若被执行人的申请被人民法院驳回,被执行人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复议。人民法院原则上应仅审查公证债权文书本身的合法性,除非明显违法,人民法院不必对公证债权文书所依据的基础法律关系进行实体审查。  相似文献   
373.
金琳 《中国检察官》2013,(12):19-22
本文案例启示:在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被执行人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行为不因达成执行和解而中断;如果被执行人的作为能够避免判决、裁定的不履行,则应认定被执行人的不作为与不履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的时间不受执行程序开始的限制;第三人介入时,应分析此介入因素的性质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374.
正借助网络技术拓展司法公开便民,已成为一种趋势。时下最具人气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也成为法院推动执行工作公开便民的新尝试。2月2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中级法院层面,率先启用了"执行事务中心网上辅助系统"。作为法院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又一形式,系统通过线上咨询、预约和查询等方式,实现线下诉讼案件执行的推进,为社会公众带来法院执行工作新体验。  相似文献   
375.
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执行难问题,防止消极执行和执行权的滥用,一直是各级人民法院不断努力解决的课题。尤其是在外部执行环境难以根本改观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执行权运行机制,实现人民法院内部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执行权  相似文献   
376.
信息化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信息共享作为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基础,给公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信息共享在互联网空间中存在严重问题,个人信息的泄露,公民的信息被利用等,都对公民的个人隐私产生威胁,法院通过对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开缓解其"执行难"问题,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开制度也要注重保护失信被执行人的权利。文章针对失信被执行人失信记录的被遗忘权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欧盟、美国的被遗忘权等相关立法中找到启示。  相似文献   
377.
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是民事执行制度建构、实践和调整的指南。当下正值我国第一部民事执行法审议之际,正确认识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总结过往民事执行的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民事执行法。民事执行法的目的具有迅速、充分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确保执行的手段和程序的正当性,维持债务人的基本生活的多重性。长期以来化解执行难一直是我国执行工作的主线,但解决执行难不是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是执行工作在特定时期的重点。在制定民事执行法的过程中,应从民事执行法目的的视角对具体制度的建构和调整予以审视,使之符合于民事执行法的目的,切实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的民事执行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