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54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本文通过一个有争议的案例提出问题,在探讨案件性质的前提下,进一步对案例中被告提出的反诉是否成立进行分析,依据理论界对反诉问题的各种观点,在理论层面分析反诉主体适格的问题,以期在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2.
"规制虚假诉讼"被普遍认为是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目的,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对此并无反映,实践中"虚假诉讼"也没有成为法院裁判此类案件的主要考量。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六项法定构成要件中,三项程序要件的理解与适用较为简单,原告的起诉不能满足其要求的,法院多数会在实体审理前予以驳回。原告主体适格问题较为复杂,一方面呈现程序要件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有显著的实体要件特征。此外,通过裁判文书可以看出,"原裁判错误"这一要件的运行有复杂化倾向。为适度简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司法实践,法院应以原告的权利依据为中心,综合审理、判断"原告主体适格"、"权益受损"和"原裁判错误"这三项实体要件。同时,为规范该类诉讼的程序运行,增强审理的条理性,减少裁判的随意性,法院应重视构成要件与程序阶段、裁判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合理安排各个要件的审理(查)顺序。  相似文献   
63.
高琪 《法学评论》2015,(3):143-153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如今虽已正式生效,但立法过程中有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适格限制的激烈争论不应随着立法工作告一段落而被遗忘。文章将结合德国利他团体诉讼的相关经验,重新识别、审视原告适格之争背后未解的、甚至被忽视的法律问题。文章将首先关注社会组织原告适格的理论基础,进而从法律人格、法人类型、登记级别限制、活动实绩和能力、以及适格与否的判断方法等方面具体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适格限制。一个基本结论是:除了对原告法律人格部分的限制有所不周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过度放开"的忧虑几成伪命题。更为紧迫的需求,应是如何加强符合适格要件限制的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能力。然而,德国环境利他团体诉讼的经验也表明,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身存在根本性局限,试图以此弥补环境保护行政监管之不足有南辕北辙之嫌。在此情况下,仅仅放宽原告适格限制,增强社会组织的相关人员、资金和组织能力还远不足以保障制度设计初衷的实现。  相似文献   
64.
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利器,它对于改善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界以及司法实践对于何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一直存在争议,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施行,关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争论更是甚嚣尘上,其中,对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原告资格的分歧尤甚.笔者认为,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厘清环境行政执法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再加之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一功能定位,使得对环境管理机关作为适格原告有诸多误解.本文沿此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辨析,试图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65.
陈玥泊 《法制与社会》2013,(24):86-87,89
当事人适格问题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事人适格与否决定民事主体能否依诉主张并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本案中,原告适格问题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以司法案例引出当事人适格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6.
委托贷款合同纠纷的定性于理论上素有民间借贷与金融借款之分歧,继而引发法律适用乱象。最高人民法院终以判例形式将委托贷款合同本质定性为民间借贷,同时肯认了委托人的原告主体适格问题。于此情境下,探寻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厘清委托贷款合同各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研析典型情形下当事人适格问题,是深入把控司法态度、规范企业投融资路径、正确防范法律风险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67.
朱志权  张寅 《理论月刊》2010,(3):99-102
原告适格理论是制约公益诉讼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诉讼法曾经有过的从属于实体法的地位,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才被作为诉讼当事人,传统的原告适格理论也就将诉讼原告界定为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但随着公益侵权案件的增多,传统原告适格理论日益凸显出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无力,已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于是,认为只有自己合法利益受到违法侵害的人才具有原告资格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本文在质疑传统原告适格理论的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为保护公共利益应突破传统原告适格理论的羁绊。  相似文献   
68.
确认生父之诉是典型的身份关系诉讼,多数国家在立法上将其确立为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确认生父之诉的适格原告是子女、子女的母亲或其他亲权人,适格被告通常是父亲,父亲死亡的,可以由他的子女或其他近亲属承继被告资格;在证明责任方面,尽管法院对确认生父之诉实行积极的职权探知,但这不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确认生父之诉的证明方法主要有间接证明和直接证明,必要时可以采取推定来确定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69.
法律监督是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的制度性措施。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及现存法文化对执法的影响,以及建设法治社会目标等角度阐述了构建法律监督机制的合理根据,从检察机关的性质及其发展历程,说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适格性,并从法律监督机制运行角度阐述了当前法律监督制度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刑事责任年龄事关犯罪的主体是否适格,以及应当如何适用刑罚,在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三个关键的年龄点上,一天的差别就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的区别,所以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审查逮捕与审查起诉中必须查清的一个事实。笔者在近期的工作中屡屡遇到因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引发的疑难案件,而总结起来这些案件的问题大都出在对刑事责任年龄证据的审查上。在此,笔者结合平日的积累,就此问题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