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3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5 毫秒
41.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6个年头了,有些记忆可以被时间抹去,有些记忆却盘根错节,愈发清晰定格为心中永恒的回忆.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母亲犹如麦田的守望者,守护了我们的人生,用勤劳的双手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如今我们都已走向工作岗位,成家立业,母亲却带着我无限的悔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42.
父亲,回家     
腊月二十九的下午,空旷寂冷的原野里,不时从远处村落传来稀疏的鞭炮声。我带着二弟和已比我高出半头的儿子驱车200公里回老家给父亲上坟。这是一片弥漫着我童年气息、沉淀着我儿时记忆的黄土地;这是一片凝结着我无限牵挂、曾无数次用泪水打湿的黄土地。踏着麦田里松软的泥  相似文献   
43.
霍尔顿与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翔敏 《前沿》2008,(4):192-195
霍尔顿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唯一的叙述者,曾令诸多读者产生了共鸣。但该文将另辟蹊径,通过系统探讨霍尔顿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透过他表面魅力的面纱,揭示他自相矛盾的行为、困扰的精神状态以及有限的感知力,从而进一步澄清作品的主题意义与隐合作者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44.
本刊讯初夏的东平,草木葱茏麦田飘香,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碧波荡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5月30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高月塘与省人大机关选派的5位第二批驻东平县戴庙镇"第一  相似文献   
45.
美国当代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本文具体剖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和他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战后美国一代青少年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6.
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北票市在财政窘困的情况下,斥巨资修建"辽西第一广场",因种不起草而种上小麦,成了名副其实的"麦田广场"。老百姓说:这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建一个时髦的广场没有给官员脸上贴金,反倒招来这么多批评,没挣回面子却丢足了面子,这种尴尬效果恐怕  相似文献   
47.
美国作家塞林格发表于1951年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在语言形式、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叙事本的三大特征:他用“低俗”的语言消融了高雅化与通俗化的界限;从独特的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打破了权力话语和美学观念;以非人格化叙述的“无言”搁置了真理和终极意义。塞林格的创作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期西方后现代学创作的发展,是后现代叙事本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