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梁爱民 《青年论坛》2010,(4):133-136
语言是一个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交际是一个信息在交际者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信息的共享是交际活动的目的,信息的互动是交际活动的本质,语言的运用是交际的主要形式。“情感过滤”是一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和信息输入、输出产生的影响。学习动机、语言焦虑、语言态度、自我意象、自信心和移情等是造成“情感过滤”的主要因素,关注交际意义而非形式、关注交际情境、实现可理解性信息输入是降低“情感过滤”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2.
票据救济对抗是指在票据救济过程中因某种事由的出现而导致救济无效的法律后果。票据救济是票据丧失后的补救措施,其结果是真实票据权利人不持有票据行使票据权利。在挂失止付期间有人请求付款、在公示催告期间有人主张权利、在普通诉讼付款后持票人请求付款,都会引起票据权利争议,以确认票据的归属,但是票据被善意取得和无过失付款的结果却使票据救济归于无效。  相似文献   
33.
谢晓彬 《法律科学》2011,(6):180-189
伴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对资本要素流动的逐步开放,以外资并购为主要形式的第五次并购浪潮自1993年起一直方兴未艾。外资并购多是巨型跨国公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的并购,其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还会造成国际性市场垄断结构的形成。因此,一项跨国并购往往会成为多个国家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这就会导致各国在规制外资并购时发生冲突与对抗。如何解决此问题,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法律难题。本文试着从国际协调的角度对此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4.
论交易中遗失物的物权归属——评《物权法》第107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第107条规定了交易环境下的遗失物的物权归属。从价值层面看,该条秉承了近现代以来民法兼顾遗失人所有权保护和受让人交易安全的立法精神,但是该条的语义不明,引发了对该条的理解上的歧义,并由此导致遗失物权利归属的不明确和对遗失人权利保护的不利;而且没有对货币和有价证券等特殊动产做例外规定。对其不足,应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的基础上适时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35.
《物权法》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确立了善意取得制度,但是物权法的规定并没有平息关于善意取得的争论,反而使争论更加激烈。善意取得制度既应适用于动产也应适用于不动产,既应适用于基于权利人的意思而由第三人占有的财产也应适用于非基于权利人的意思而由第三人占有的财产。第三人善意的时间应为一个时间段而非一个时间点。善意与非善意的证明责任应由否认第三人善意的人为之。在善意取得制度下应认定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有效。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具有特殊性质的财产,所有权人可以取回,但所有权人应给善意第三人以补偿。  相似文献   
36.
统筹城乡征地留用地保障政策之法律研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农民能分享到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并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计保障与发展问题,实践创新推出征地留用地政策.但立法尚未将其纳入调整范畴,难免操作遭遇法律规制之用地指标限制、办证费用高及违规用地等某些尴尬,使得良好政策未必惠及被征地农民。需要设法研究解决土地利用管理规制中的某些时弊、留用地政策实施中的法律障碍,以确保良好的政策实效,促进城乡统筹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7.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common law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ivil law." Is this recent statement published in an economic report valid f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the legal performance of M&A in Franc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urpose is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both legal systems on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M&A transactions. To carry out this research, a specific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and the results of which are evaluated. Two legal structures for M&A transactions were retained: the purchase of shares (share deal), and the purchase of assets (asset deal). Each of these acquisition structures was then subdivided into eleven steps composing the process, for example from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letter of intent, due diligence, stock or asset purchase agreement, closing, to litigation with formal summons. Performance was then measur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ime, cost, and satisfaction factors. The time factor was broken down into person-days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eeks, or months required to complete each step. French and U.S.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fill out a questionnaire with reference to a specific acquisition project. A typical question was for instance: What is your estimate of working days to complete this step (person-days)? Radar char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mean of each performance factor. In order to check for correlations among the performance factors, an inter-factors analysis (regression) was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 that a share deal in France is generally cheaper and participan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unt of satisfaction than in the U.S. However, for the time factor, the results var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 code rather than common law does not reveal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as far as M&A transactions are concerned. One reason is that in both France and the U.S. these transactions are carried out following standard procedures in compliance with common contractu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38.
杨代雄 《法律科学》2010,28(1):124-136
通过对《物权法》第24条及相关条款进行文义解释与逻辑解释可知,准不动产物权(抵押权除外)的设立与转让实行“交付生效+登记对抗”的规范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导致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解释结论限制了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将来把《物权法》编入民法典时,应当对第24条、106条进行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39.
正当的土地征收程序能更好制约公权力,保护私权利,平衡二者之间的冲突。我国现行征地程序存在严重缺陷,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亟待完善。要充分发挥程序的保障作用,就必须立足于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权利救济,遵循正当程序相关规则,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0.
关于"以无权处分财产出资"的问题,《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该问题可通过善意取得制度来解决。但是公司设立行为的性质区别于市场交易行为,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投资行为并不具有明显的涉它性,而且公司设立过程中并未涉及到激烈矛盾的利益衡量问题。此外,在认定善意取得制度的善意要件时,无权处分人兼有"双重身份",这为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带来困境。因此,不宜用善意取得制度解决无权处分财产出资设立公司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