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92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202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2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instream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reduced, rather than increase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olving.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on the other hand, has served to enlarge the constitu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y incorporating poorer communities and oppressed people of color into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uild community capacity by developing campaigns and projects that address the common links between variou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acilitate community empowerment by emphasizing grassroots organizing over advocac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if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continue to conceiv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as a collection of unrelated problems, then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combination of regulations, incentives,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can keep pollution and resource destruction at tolerable levels for more affluent socioeconomic populations. However, poor working class communities and people of color which lack the political–economic resources to defend themselves will continue to suffer the worst abuses. However, if the interdependency of issues is emphasized as advoca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then a transformativ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can be invented.  相似文献   
52.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民主党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明显的优势,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选择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的全方位推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避一步增强民主党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需要对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参政党整体实力的提升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结合我国反腐败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廉政体系建设之路。但我国廉政体系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法规不完备、问责机制不健全、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等问题。为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廉政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权利问责机制,建立立体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54.
低碳视角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举全市之力在各个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前,低碳经济不仅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国内外经济社会领域实践的热点话题。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温室效应,各国各地区选择了低碳经济的道路。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突破口,又可以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55.
在当代人类面对环境、资源危机等新的生存问题时,在人们纷纷探求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时,“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观点和主张,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其通过介绍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从而深入理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6.
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更是一种理论的分析模式与思维方法,异化的思维方法成为了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维方法.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到对异化消费的批判,这显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针对这些新变化,开展了新维度的社会批判.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视野,更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7.
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所当然地要求强化探索精神,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更需要深入推进的时刻,回顾历史选行深刻反思,更是针对新的实际,更好地发扬探索精神,以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才能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椎向推进。  相似文献   
58.
道家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博大,最能体现其基本精神的莫过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等,它们集中地显现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生态系统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道家生态伦理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有助于我们掌握低碳经济建设的原则,把握低碳经济建设契机,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59.
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阐述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所应具备的特征作出了分析,并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说明了生态文明指标建设的原则。这对于在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促进国家及地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0.
社会发展,民族振兴,既需要物质“硬实力”,也需要文化“软实力”,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形成一种廉洁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文化力量。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仅强调制度健全还不够,要从自律意识、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让廉洁成为一种社会风貌,一种生活方式,以解决源头防腐的根本问题。领导干部应起到示范作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人管起,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万事民为先,在广大群众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