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2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6 毫秒
31.
全国人大调查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福惠 《现代法学》2007,29(5):36-44
调查权是立法机关固有的权力,由于议会调查权的行使能够有效地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因此,外国宪法和法律都对议会调查权作出规定。我国宪法和法律也赋予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权力,同时,宪法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这些权力的行使说明全国人大的调查权具有宪法依据。由于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人大的调查权,人大行使调查权的组织和程序也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不利于全国人大充分行使这一权力,针对人大调查权难以启动的原因应采取相应的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32.
刑事案件发生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有关该案的信息,侦查人员接触这些信息,会形成偏见,以至在侦查询问中提出带有暗示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而记忆是可塑的,信息误导效应会利用记忆的可塑性在证人不自知的情况下,改变其记忆;网络舆论的倾向性,也会影响证人的情绪和立场,影响证人的作证动机。  相似文献   
33.
股东质询权是现代公司股东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侧重于股东积极主动地寻求公司信息。通过对各国及各地区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可知,质询权客体原则上应采限制规范,我国立法应将质询权客体重新定位为与股东会会议议题有关的事项,且判断的标准应采客观标准。建议引入事前书面质询、设立说明义务免除等制度对质询权行使方式进行构建,建立质询权诉讼机制以弥补法律的缺失。  相似文献   
34.
“口供弱化”的今天,作为犯罪行为的另一方当事人,被害人陈述应当作为重要的线索来源和定罪证据被公安机关加以重视。只有研究分析询问中控告型、隐匿型和诬告型被害人的陈述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询问对策.并提出询问被害人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5.
认知询问技术作为侦查中询问证人、帮助证人进行回忆提取较为有效的方法,有其科学依据及实用价值。这一技术一经提出便受到侦查部门的重视,被英关法系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等的侦查部门广泛应用,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对其具体操作及效果的探讨、评析对我国的侦查实践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张春艳 《行政与法》2005,(9):113-115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当今许多国家著作权法普遍推行的一种制度。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列举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职责的方式界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基本内涵,扩大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的权利范围,实现了使用费收取标准与转付办法的法律化与制度化。《条例》所设置的权利信息查询制度不同于查阅制度,著作权集体管理的透明度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37.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明的军事论著 ,它所提倡的战略思想与当今侦查讯问的有关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侦查讯问工作中运用军事思想 ,借鉴其策略战术 ,必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8.
文件复印次数的判定是文件检验中的一个难点,它对解决一些疑难案件,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复印机上的特征能够稳定地反映在复印文件上,不同原稿文件制成的多次复印文件也会随复印次数的增加而呈现相应的特征,不同复印机的交叉复印制成的多次复印文件上会表现出复印机的各自特征,在观察、分析、总结多次复印文件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得出判定文件复印次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王金兰  吕娜  魏丽 《河北法学》2004,22(2):31-37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对395名未成年男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男犯的个性与其作案年龄、入所前身份、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不动产登记制度系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具体体现,亦为现代繁荣商品经济社会交易安全之使然。我国现有的不动产登记方面的规定可谓是“问题重重”,实难以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前不久通过的物权法草案对此规定甚为粗糙,仍有不少缺憾。不动产登记查询制度、异议登记制度以及不登记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