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0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26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2506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768篇
政治理论   149篇
综合类   2638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481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primary aim of any DNA Database is to link individuals to unsolved offenses and unsolved offenses to each other via DNA profiling. This aim has been successfully realis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New Zealand (NZ) DNA Databank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DNA Intelligence Project (DIP),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involving NZ forensic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interrogated the forensic case data held on the NZ DNA databank and collated it into a functional intelligence database. This database has been used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trends which direct Police and forensic personnel towards the most appropriate use of DNA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is being provided in areas such as the level of usage of DNA technique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the relative success of crime scene samples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rimes. The DIP has broadened the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offered through the NZ DNA Databank and has furthe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vestigative capability of both Police and forensic scientists. The outcomes of this research fit soundly with the current policies of 'intelligence led policing', which are being adopted by Police jurisdictions locally and overseas.  相似文献   
62.
世博科技的展示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所展示的高科技具有数字化、虚拟化、信息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未来必定会影响到犯罪证据存在的形式以及侦查手段、侦查方法的变化,这一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对于犯罪侦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这一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于提高侦查水平,有利于深化侦查理论,有利于打击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63.
岳宁涉黑案既具有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一般性特点,也有其个别性特点。一般性特点使本案成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个别性特点使该案的犯罪组织具有人员构成多样性、组织控制的特殊性以及组织形态的中级性。本案的成因主要源于社会转型的影响、个别腐败官员的庇护和纵容、社会亚文化的侵蚀,以及社会失范及个体成员社会化等问题所导致的组织成员形成的不良人格缺陷等因素。为防控类似违法犯罪的滋生和成长,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4.
作为司法实践中提出的新的经济犯罪类型,与其他经济犯罪比较而言,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侵害对象特殊,行为方式纷繁多变,法律适用问题复杂等特征。公安机关打击、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面临罪名界定不清,适用条件不明、刑民交叉等法律规制障碍。当前可选择的对策有:修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条款;确认民间融资的合法性,以立法形式引导其公开登记,合规经营;制定涉案赃款处理规则,提供被害人维权的法律依据;对网络经济犯罪立法予以完善和监管。  相似文献   
65.
分析医疗损害责任纳入《侵权责任法》积极和消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并从解构医患法律关系入手,提出了坚持医疗纠纷中对医方宽容与对患者救济并行。构建医患法律关系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66.
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亚文化群,其犯罪行为背后具有相应的亚文化特征。旧中国黑社会犯罪的亚文化特征以传统礼教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表现出来,起到聚集组织力量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除了具备旧中国黑社会犯罪的一些亚文化特征之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追求经济利益、积极寻求“保护伞”并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为有效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我国的蔓延,有必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7.
中国通论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洁 《法律科学》2008,26(2):72-79
如果将犯罪构成理论理解为解释法律的理论体系,那么理论体系的设定就应当遵循安全性、可操作性两个价值前提。依据这两个价值前提评价我国通论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的一次性评价的体系设计,出罪通道的不畅通,导致刑法运行安全方面的保障欠缺;将一个总体的犯罪评价对象即犯罪行为,拆分为四个方面的理论体系思路,难于符合人的一般思维习惯;具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论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不具有选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8.
“迷药犯罪”是指对被害人下药后实施性侵犯、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单次摄入的镇静催眠类或迷幻类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故难以用血液、尿液检测等常规方法来提供摄药证据,而毛发分析的长检测窗特点在解决这类案件时具有重要的价值。单次摄药的毛发分析要求检测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需要用二级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且从头发采样、去污、水解、提取、分析的各环节均应注意防止污染,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采集的头发必须进行分段分析,除检测对应案发时间的头发段外,还应把其它头发段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据此对分析结果作出严谨、科学的解释。目前已建立了31种镇静催眠药、6种苯丙胺类衍生物、GHB、硫喷妥及其代谢物戊巴比妥以及乙醇代谢物EtG等的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案件的毛发分析。  相似文献   
69.
王昭振 《法律科学》2008,26(5):57-67
我国刑法“立法定性、定量”的.立法特点对于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相统一”基准以及犯罪故意概念内在结构的理解都有其实质性影响,从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机能二元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客观超过要素”理论就会发现“客观超过要素”概念的存在有其充实的理论基础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0.
犯罪规定的正当化理论在刑法学中至今仍无一席之地,犯罪规定的正当化问题或者湮没于刑法的机能之中,或者在刑罚的正当化理论中若隐若现,即使在罪刑法定主义的时代呼唤下,它也仅有微弱的回应。这是刑法裁判规范优先观念的产物,建立市民刑法,应树立行为规范优先的理念,重视犯罪规定的正当化问题,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反思法益之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