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8篇
各国政治   61篇
工人农民   53篇
世界政治   15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9篇
法律   570篇
中国共产党   1525篇
中国政治   1798篇
政治理论   820篇
综合类   118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沉默权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诉讼文化。我国是否应当移植并确立这一制度,引起了学界和司法界的广泛争议。本文介绍了沉默权的由来,并从我国沉默权缺失的原因和现实危害出发,分析了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2.
李桁 《思想战线》2002,28(3):111-116
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这样概括 :1 文化首先是一个特定群体共同拥有的意义系统 ,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确立和强化一个特定群体 ;文化发展的途径是通过个体与群体的冲突 ,生成新的符号系统 ,乃至生成新的内在法则。 2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能量交换系统 ,它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根据这两个定律服务于能量的转换 ;心理能量是能量摄取和转换水平的关键 ,但是心理能量的开发不是技术性的 ,而是象征性的。 3 人文科学的非线性特征 ,要求田野工作应该是一个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进行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3.
贾乾初 《前沿》2006,(10):231-234
刘师培作为天义派无政府主义者的代表,深受日本幸德秋水影响,其社会主义观的指向为无政府主义。他能够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大要却不能认同,他提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办法,却又陷入空想。他的社会主义观因有显明的传统文化特质而独具面貌。从经学西学化的角度来看,刘师培的社会主义观颇具剖析价值。  相似文献   
24.
金人庆是带着实在的业绩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在任云南省副省长的6年间,他扶持起云南的烟草行业,不是以简单的减税、拨款方式.而是运用多种调节手段,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5.
26.
在斯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性,用实践标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确保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他完全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充分依靠亿万中国人的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27.
所谓经验社会主义,是以实践经验为基本依据的社会主义。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经验社会主义,他们又是以“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的。列宁和邓小平的经验社会主义模式极大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8.
Ⅰ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 恩格斯从两性地位比较的层面,为女性辉煌的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相似文献   
29.
从内容体系看当前中国文献学的“尴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献收藏量浩如烟海。然而,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较晚,且发展缓慢。这种文献量之不断增多与文献学学科建设之严重不足的矛盾,就形成了当前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一种“尴尬”现象。本文从内容体系角度分析其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运用“大文献学观”构建文献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30.
黎四奇 《河北法学》2007,25(4):51-55
法律理论演进的历史表明,文人相攻的天性及对自我理论的偏爱决定了法学理论之间的相互搏杀.虽然这种理论的对垒确实促进了人们对法律真知认识深度的深化,但是这种理论阵地上的排斥异己现象却非一种正确的法学真理探求观,因为复杂的社会决定了任何法律的命题并不能提供法律全部的图像.与此同理,中国的法治理论观不应是一种搏杀观,而应是一种博采众长的兼收并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