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29篇
中国政治   278篇
政治理论   199篇
综合类   1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6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必须从运用科学方法论着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强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指导研究,通过方法改进、形象改善和效能提升,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63.
《党课》2007,(6):27-27
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一重要思想是以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为指导和基础的,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65.
社会发展"动力丛林"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培河  万丽华 《探索》2006,(4):162-166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存在"动力丛林"问题--这些动力因素在同一个社会中有没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呢?它们是如何联动起来推动社会前进的?到底谁是核心的、关键的动力?本文通过梳理研究成果,探寻根本原因,来尝试解读这个问题.笔者把动力丛林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从全局来看,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在总体上发挥作用;其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动力是不同的,是变化的,它可能是生产力因素(经济关系),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其三,最终起基础作用的还是生产力因素(经济因素),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它发挥的是间接的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166.
就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的建构理念和途径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的支援和支持。这样,最终使种种人学在运用“实践”来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体系时,根本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相区别。所以,就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看,任何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或者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人学化的企图都是一种不成熟和非法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继续坚持和发展不能靠抽象的“人”本身来达到,而只能通过对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表现来获得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7.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8.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奥康纳的"自然—社会劳动—文化"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佩珀的"红绿联盟"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福斯特的辩证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及阿格尔的批判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构或重建,各种重建思潮轮番上阵,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其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在众多的质疑重建中仍然屹立不倒。  相似文献   
169.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11-12
答:马克思主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