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32.
英国伦敦以东埃塞克斯郡的巴斯尔顿地区有一个戴尔农场。不久前,这里上演了一起英国式的“强拆”事件。之前,官方与此间的流浪者已经打了10年官司。尽管同情弱者,但多数英国人选择听从法律的判决,并愿以最大的诚意帮助政府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33.
心香一瓣     
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几位挚友,总是在我的心态呈现疲态、彷徨、失意时,及时出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廉价的同情……他们只是在静静地听我倾诉,人在心灵脆弱的时刻,需要的可能不是简单的几句无济于事的安  相似文献   
34.
18世纪英国的两个伟大情感伦理学家休谟与斯密的同情论 ,为德育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他们的同情论 ,对当前的德育也有一些启示作用。在德育中运用同情的观念 ,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而使德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5.
同情与尊敬     
一次在南京街头,看见一位失去双手的残疾人,他不是坐在路边伸臂乞讨,而是跪在人行道上,用小臂的最前端夹着一支粉笔,用楷体整齐有序地书写着自己的身世。  相似文献   
36.
正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这个国家和社会给他们多一些保障与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他们。4月21日,来自全国的240余名失独老人代表再次进京,等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给予回复。两年前,部分失独老人向当时的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要求给予失独父母国家补偿的申请》,但他们一直未等到正式书面答复。  相似文献   
37.
刘志华 《理论学刊》2006,1(3):116-117
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宗白华主张“艺术化人生”,要求采取“唯美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人生,其实现方式是“观察”和“同情”,前者是消极地远距离静观人生,后者是积极地投身于人生实践。二者是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和美育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正>拆迁,在当今中国不算新闻,却又是最出新闻的地方。拆迁户往往以其情状之无助,掬无数同情之泪;拆迁者则以其手段之恶劣,气焰之嚣张,招致万千义愤。不过,新近一则拆迁新闻境况却与以往不同。  相似文献   
39.
智言睿语     
1.乞丐就是一种向你的良心征税的人。2.所谓大难不死,有时指遇了灾祸之后,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莫名其妙的祝贺。3.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似乎又是一场悲剧。4.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40.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