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56篇
中国政治   60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就是积极利用技术后发优势,在涉及到产业核心技术方面,保持必要的技术先发优势。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要尽量缩小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技术后发优势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规则的制定上。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后发优势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后发优势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基本含义,继而通过对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广东省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后发地区近年来的赶超情况,以及促成赶超的要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四个区域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后发地区存在赶超效应。这一赶超效应既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有人力、资本等各种经济要素投入的影响,更有当地政府发挥的推动作用。广东省经验表明,政府通过积极建立上下联动、力量聚焦和政商协作三个机制,将极大地促进后发地区后发优势的实现。  相似文献   
63.
宋珊  胡汉昌 《理论月刊》2005,(10):82-83,86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后发优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适时转换为以后发优势为主、比较优势为辅的综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必须增强我国现有生产力系统中各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进行制度创新,优化我国生产力系统中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5.
《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刊登黄晴的文章说,文化赤字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的一种历史现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农业文明在西方的工业文明前吃了败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  相似文献   
66.
众所周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快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当前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因此,迅速提高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67.
张弘政 《唯实》2006,42(2):7-11
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并存与交织而整体上远未达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事实,这构成了当代中国制度转轨中的困境,也成为文化转型异常艰难的根本原因。文化无优劣之分却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弄清楚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时代性背景下营造出文化的后发优势创新力,是摆脱文化转型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68.
吉格定 《实践》2013,(12):46-47
达拉特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依偎在黄河“几”字弯怀抱,资源富集,人杰地灵,拥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治区工业十强旗县和自治区A级景区最多的旗县之一,也是鄂尔多斯市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自治区重点培育的24个县域经济发展示范旗区之一。  相似文献   
69.
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来看,马克思对后发优势的理论贡献应该得到肯定。在马克思晚年著述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后发优势思想,他不仅从民族交往及其发展等角度探讨了后发优势形成的历史条件,而且论及了后发优势的多维性、潜在性及其与后发劣势的并存性。马克思的有关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后发优势的内涵、有效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7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通过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技术、赶超战略,实现了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期发展的实践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充分享受后发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后发劣势。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对中国今后的持久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