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07篇
中国共产党   289篇
中国政治   415篇
政治理论   211篇
综合类   18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孔子打报告     
于文岗 《政府法制》2014,(32):51-51
话说至圣先师孔子穿越时间隧道周游四方,走市县、进乡镇、察社区,听广播、看电视、登互联网、读图书报刊、阅红头文件、出席各种会议论坛,脑子被一系列“重要讲话”所填满:子虚镇长在“迎接县卫生大检查环境布置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乌有村长在“清理路旁乱堆杂物村民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车间主任在“工人下班是各自回家还是排队回家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社区主任在“分片清扫小区狗屎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等。  相似文献   
42.
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是:通过对民众的道德教化,积极地预防诉讼;当诉讼已然发生之后,重视诉讼,公正地审判案件以化解社会矛盾。准确地解析孔子的“无讼”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中庸》原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后来,南宋朱熹使其独立成书。该书倡导的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表征,不仅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也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中庸的本质意义最早提出中庸命题的是孔子,而《论语》中只有一处讲到中庸,仅以十四字就结束了中庸之论。  相似文献   
44.
石勇 《南风窗》2012,(19):49+52-54
假如孔子是活人,既然他是伟大的智者,那么他多半不会墨守成规,不会以原教旨的方式去坚持他的观点,而很可能会修正他自己的理论。伟大的心灵创制各种观念,可也随时会重新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45.
贝淡宁 《南风窗》2012,(14):94-94
真正的麻烦在于中国消除了贫困之后。正如孔子建议的,在民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政府就要转向民众的教育,即促进民众的道德水平和智慧发展。有人预言中国的政治结构会崩溃。这种耸人听闻的预言假定了民众对政权感到不满。其实,大部分中国人看起来并不反对一党执政的国家体制。自1990年代以来,西方和中国学者就中国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过很多次大规模调查,到现在为止,他们基本上达成共识:中国政治体制的合法性非常高。研究人员对调查进行过修改以避免受访者撒谎,但结果总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46.
孔子之“智”,是对外在“礼乐”的熏习和内在“仁”的体认,一方面注重外在之“学”和人际交往对“智”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经由“仁”的内在安顿,“智”方才有效。孔子“智”论,既是政治论,又是伦理观,亦为道德观,还是修身论。  相似文献   
47.
李克海 《群众》2013,(9):I0067-I0067
孔子家语》有云:“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称赞别人的长处,少谈论人家的短处,关系方能长久。  相似文献   
48.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其弟子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回答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据悉,这就是"见死不救"的成语表达。可见,早在当时,孔子就已经点明了"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仁"。所谓"不仁",  相似文献   
49.
王泽民 《前进》2011,(1):54-54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是两千多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它对我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康有为首开晚清"尊孔"的孔教改革运动,与其立异者自然是章太炎。章太炎对孔子的评价分为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以这两个层面为纬,辨明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与"不变";以按时间发展顺序的文本分析为经,从而更好地把握章太炎心中的孔子形象。将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化视为其"自贵其心"的一贯心迹,对"忠恕"思想的新解亦可以看作章太炎对孔子和儒学的最终肯定性评价。在激进与保守思潮激荡的晚清社会,作为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代表的章太炎,他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不论是革命派还是维新派都可以看到他们对孔子评价的相似心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