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41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17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240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1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浅析平等权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价值理念必然导致权利上的制度设计,由此产生了平等权内涵的确定问题,本文旨在阐明平等既是原则又是基本权利,平等权的本质是权利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以及平等权与特权和歧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2.
873.
夏媛 《法制博览》2024,(12):144-146
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举措,“大龄劳动者”在劳动就业中遭遇的年龄歧视既侵犯了其诸多合法权利,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公平就业环境的营造。因此,理应将年龄歧视问题纳入现代法律规制范畴,为切实保障“大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74.
来炯 《德国研究》2007,22(2):72-77
本文从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考察近年来德语语言中女性歧视现象的消除和改变,捕捉现代德语在这一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探讨这些变化给人们日常交际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875.
娄宇 《德国研究》2014,(4):36-48
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制就业歧视的基本导向是在实体法上合理限制契约自由,辅以程序手段积极实现平等就业权。具体表现为在抗辩事由的确定上,在私人自治原则的基础上限制私权、集中指向雇主抗辩事由以及坚持共性概括与个别类型特殊处理;在就业平等权实现的层面上强调分配正义原则下的雇主积极义务和受歧视者获得救济的权利;在司法层面上坚持在事实推定的基础上减轻就业者的举证责任,并建立专门机构协助诉讼。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制就业歧视的理念值得我国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876.
报告     
《南风窗》2014,(23):19-19
校园招聘性别歧视调查 “消除一切就业歧视”是新一届政府的目标之一,但迄今为止。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性别歧视仍旧屡出不穷、缺乏有效治理。《南风窗》图政数据独家收集了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期间,企业在智联招聘网站发布的、带有明显性别歧视内容的校园招聘公告127条。数据显示,国企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歧视大户”!  相似文献   
877.
王倩 《法学》2023,(11):155-170
“网约工”由于身份属性多元不能全部被认定为劳动者,现有的劳动法机制无法完全解决平台用工中算法管理和数据处理带来的新问题,所以需要另辟蹊径,探索通过数据法保护其劳动权益。为了保障算法透明,设置平台算法信息披露义务有其必要性。预防算法压榨则需将“网约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作为算法的核心指标,并提供工作条件影响评估等制度支持。而应对算法歧视,不仅要从算法设计入手,避免对“网约工”的透视,还需要有对重大决策的人工干预和审查机制。平台用工的整个过程伴随着各种“网约工”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网约工”可通过主张各项数据权,包括就“黑箱”行使知情权和算法解释权、就违法差评行使删除权、就用户评价行使可携带权、就证据材料行使查阅复制权,依法与平台抗衡。  相似文献   
878.
我国反歧视法呈现出趋原则化和可操作性弱的特征,核心原因是歧视概念作为反歧视法律制度的基石,其法律定义尚未得到立法者的认真对待。歧视的法律定义研究应当转换思路,而非继续以法律词典和国际条约中的通行定义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行的歧视法律定义漠视了歧视在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之间的差异,为解决歧视现实问题和满足社会实效性,对歧视的理解要从道德维度转向法律维度;另一方面,通行的歧视法律定义仅是诉诸道德的直觉表达,不满足融贯性的法律要求。为使反歧视法成为具体的法律制度而非空洞的道德价值,需要重构歧视的法律定义。重构工作需要思考歧视定义应当如何从道德维度转向法律维度,以满足社会时效性和融贯性。价值哲学视角难以解答该难题,社会行为视角能提供有益理论资源,成为歧视法律定义的重构思路。在社会行为视角下,歧视的法律定义以“主要社会交往”“社会显著特征”为外延,并秉持“社会融入”的内涵。  相似文献   
879.
数字兴农是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但在实践中也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供求匹配效率和产品流通效率,促进了经济总体性增长;通过小农户结构性嵌入市场体系和生产体系,提升了农民群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利益分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农业数字化过程中也会产生因不同主体对数字技术的占有和使用权分化而导致的红利歧视。比如,规模生产经营者与小农户技术渗透水平的差异化、市场竞争地位的差异化以及价值分配次序的差异化等。数字技术应用虽然能够使小农户的收入和生活境况得以绝对改善,但其与规模经营者的相对差距会日益拉大。从本质上看,数字兴农的歧视性效应是结构性的、在较长时段经常发生的,而不是阶段性和摩擦性的。因此,亟须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公共性供给、健全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完善线上市场公平竞争制度等举措来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确保经济效率提升的同时社会公平也得到更高水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80.
2006年1月12日,中国正式批准了《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5年来,中国社会在促进工作中的平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进步?以第111号公约审视中国反歧视的制度建设,目前,中国在反就业歧视,促进工作中的平等还存在不少问题;促进工作中的平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