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从思想史和形态学视角来看,自辩证法产生以来现已形成多种样态:从变易、转化、生成的辩证法,到归谬、对话乃至共相的辩证法,再到超越抽象知性的消极否定辩证法、积极肯定的思辨辩证法,以及唯物辩证法;经历了辩证法与反辩证法的论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思维的斗争、辩证法的历险。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辩证法,并创造性地将其改造为历史(实践)辩证法、劳动和生产辩证法;恩格斯则创立了自然辩证法。但第二与第三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却遮蔽和遗弃了具有革命本性的辩证法,以卢卡奇为奠基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担当起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再次拯救辩证法的使命。然而,在拯救者被拯救的过程中,在总体性原则下,由于辩证法的可理解性只被限定在历史领域,单纯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同时,却否定了自然辩证法。"两个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重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而且彰显出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63.
黄敏 《理论建设》2020,36(6):93-99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批判地分析了朴素自然观、神学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几种旧的自然观,在系统掌握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和有机整体性,实现了自然观的彻底变革。恩格斯这部著作中所阐发的深刻自然观,有利于培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生态实践观和以系统思维和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的生态安全观。这对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防线、切实维护好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学理论》2017,(3)
本文主要从转基因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转基因食品出发,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之后通过分析科技伦理和社会困境两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相应的对策,最后使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得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65.
王卓君,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先后求学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及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哲学学士、硕士及管理学博士学位。1984  相似文献   
66.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2+113-F0002,F0003
曹山河,男,湖南新化人,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科技与社会。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及教材12部。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社科  相似文献   
67.
周德义 《湖湘论坛》2002,15(4):89-9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有关一分为三的论述,比比皆是,既有对一分为三的专门论述,也有批驳旁门左道如非此即彼的反面论证,还有运用一分为三的观点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一些天才的预言和预见。下面我想就学习《自然辩证法》关于一分为三的一些论述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同行诸君。一、对“非此即彼”的质疑非此即彼的认识方式与“正”与“负”的范畴是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不相容的。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后,恩格斯提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论题进行研讨。李醒民、孟建伟、黎德扬、吴晓江、杨怀中、陈新夏、黄瑞雄、童鹰、刘则渊、肖峰、马来平、刘仲林、廖清胜、邓虹、杨耀坤等专家学者分别就科学文化及其特性、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69.
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称之为历史辩证法。相比于恩格斯,马克思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领域,他的辩证法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形态,呈现为一种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历史性或历史主义原则。当然,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不仅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而且也关涉到自然界,因此,它是统摄一切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恩格斯的辩证法给人印象更为突出和深刻的似乎是一种以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逻辑形态的辩证法,表现为哲学教科书那般以范畴和规律为内容的理论体系。然而实际上,恩格斯也有与马克思相一致的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或曰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或曰辩证法的逻辑形态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形态的辩证法更为根本,它是因,逻辑形态的辩证法则是果。两者的根本一致性就在于,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历史性或历史主义,辩证的就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70.
刘冬雪 《学理论》2023,(5):35-3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有机共生、整体发展,对自然的超额索取势必招致对方毫不留情的报复。他从唯物史观出发,扬弃了以往形而上学的抽象自然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功利性的生产观,在有机宽泛的自然概念基础之上阐释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观。他对人-自然-社会进行了有机总体的诠释,并重构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内在关系——人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应当对自然进行给予,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有机共存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的相互给予是整个有机系统中的动态关联要素,不仅为人与自然的相生共在提供了和谐的生存空间,也为二者筹划了互蕴共容的平等准则。因此,重新思考和理解恩格斯有机总体观及其相关重要论断,既有助于为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可能性,亦能为自然辩证法正名,彰显其之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代意蕴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