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保初上疏     
范泓 《同舟共进》2011,(1):29-29
吴保初(字彦复)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位即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这些人之被称为"公子",以高阳的说法,"今有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袴,大异其趣,自然就成了出类拔萃的佳公子……"吴保初之父吴长庆为清末广东水师提督。  相似文献   
32.
杨津涛 《廉政瞭望》2014,(16):68-69
谭嗣同“少好任侠”,他的救国之策,不是逞匹夫之勇,去刺杀太后,而是要辅佐皇帝,推行新政。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大侠开始以做官的形式,实现自我理想,改变天下了.  相似文献   
33.
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逐渐发生了转变,谭嗣同等将消极、避世、涅磐的佛教哲学阐释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蔑视黑暗现实、奋不顾身、不计功利、“勇猛精进”和“大无畏”的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团结了趋新之士大夫,摇撼了统治意识形态,鼓荡了仁人献身、志士奋笔的时代氛围,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谭嗣同对佛教思想的阐释也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34.
由于工作原因,我每天都要经过北京南城的菜市口.2008年是"戊戌六君子"牺牲110周年,想起志士们的英勇和无助,一股悲怆便充塞胸口,难以自抑.其中,便有蜀人杨锐.……  相似文献   
35.
印象里的浏阳是在《浏阳河》的弦歌和谭嗣同的血泊中长高长大的!  相似文献   
36.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这种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华夷之辨”的近代诠释 ,对“中西”之争作出了回答 ;高扬“心力”的唯意志论倾向 ,否定了古代哲学中的“天命”论传统 ;“以太”说本体论的近代建构 ,将康有为、严复开创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姻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7.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38.
邓晓影 《湖湘论坛》2007,20(5):53-54,57
谭嗣同,晚清思想界一朵盛开的木棉花,任由尘世阴云密布,却"傲视群芳"地抒发独有的英雄气概,面对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挫败,他立志变革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谭嗣同批驳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思想的缺陷,勇于创新,大胆倡导西方一些富国富民的经济思想,今天和未来仍带给我们永恒的启迪.  相似文献   
39.
《仁学》中的佛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提倡佛学、崇信佛教,所著《仁学》全书贯穿着强烈的佛学思想,体现如下特征:1.以佛释仁学说;2.佛法救世思想;3.“慈悲”和“轮回”观念。  相似文献   
40.
甲午战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受到这种思想震动者之一.谭嗣同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是其激烈的言论和舍生取义的牺牲壮举.但事实上谭嗣同并非一直是激进派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从前期的保守倾向转变为后期激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