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64篇
  免费   683篇
  国内免费   482篇
各国政治   1640篇
工人农民   1498篇
世界政治   557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896篇
法律   20943篇
中国共产党   44914篇
中国政治   56347篇
政治理论   13745篇
综合类   15769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1581篇
  2022年   1073篇
  2021年   1499篇
  2020年   1966篇
  2019年   1093篇
  2018年   674篇
  2017年   1014篇
  2016年   1886篇
  2015年   3150篇
  2014年   10884篇
  2013年   11361篇
  2012年   13028篇
  2011年   13329篇
  2010年   11675篇
  2009年   11831篇
  2008年   13055篇
  2007年   8598篇
  2006年   8814篇
  2005年   8692篇
  2004年   6487篇
  2003年   8843篇
  2002年   9813篇
  2001年   7487篇
  2000年   6274篇
  1999年   558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291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卢冀宁 《岭南学刊》2006,44(3):15-17
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革命性功能,还具有建设性功能。辩证法本质上既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又是继承的和建设的。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运动(含矛盾的转化)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三个基本范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功能并用于指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992.
993.
中国和德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可创 《德国研究》2003,18(4):46-53
本文对德国和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因素是影响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家庭来源、所学专业和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取向类型等因素对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年龄因素对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4.
995.
建达 《党员特刊》2003,(1):43-43
据多家媒体报道,陕西延安“夫妻在家看黄碟事件”基本结束了。被关押的无辜公民获得了自由。这确实让人松了一口气。因为,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情感上说,人们都不希望一位无辜的人受到不应有的惩罚,更不希望正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不应有的损害。  相似文献   
996.
997.
自20世纪初"登陆"中国文坛后,易卜生在中国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以及他在文学界与艺术界所赢得的广泛认同,以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戏剧家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易卜生在思想及戏剧艺术两方面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所展现的启蒙与指导意义,并使这批艺术家们将易卜生归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与剧本创作的双重楷模,而这样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998.
杨海芳 《传承》2010,(3):20-21
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从此他便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结下了不解之缘。分析和探讨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不解之缘,对当代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对党十七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9.
该怎样形容中国经济刚刚走过的这一年?外有金融危机冲击,内有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新老矛盾相互叠交,中国经济遭遇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惊涛拍岸自岿然,运筹帷幄更从容。关键时刻,中央总揽全  相似文献   
1000.
田磊 《南风窗》2010,(4):74-75
数字阅读的大潮带给中国社会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未来的文化传播将会以怎样的形态来进行,什么样的机构会掌控传播链条,崭新的传播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政府严苛的审查机制抑或被政府更加有效地管制?这些都是需深度观察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