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苏北 《半月谈》2004,(17):4-5
乡村“留守孩子”成长的问题,已经引起媒体的警觉和探讨。而打工者家庭里那些白发苍苍的“留守老人”,他们的劳累、艰难,他们的苦楚、孤独,则至今还游离于社会聚焦的视线之外。  相似文献   
52.
经济全球化与华侨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树立全球意识 ,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华侨华人 ,分析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对今后华人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 ,意识着我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动向 ,掌握其规则 ,趋利避害 ,加速实现我国的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一、人口大规模国际迁移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19世纪末 ,社会学家莱文斯坦对人口迁移的问题做了研究 ,并试图总结出若干移民规律。近三四十年来 ,西方学术界又从经济学、…  相似文献   
53.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事人口迁移,面临着军事建制单位人口迁移活动与涉及地区(单位)或群众利益补偿需求不尽一致、部队对兵源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社会兵员征集质量难以确保、城镇兵员征集相对容易与退役安置难度较大等矛盾。为此,我国军事人口迁移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原则、以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大局、以良性循环为大计,从健全军事人力资源动员机制、改进平时新兵征集工作、拓展退役官兵安置渠道和规范复退、替补性军事人口迁移的责权与秩序等方面,为军事人口迁移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4.
袁城 《当代韩国》2009,(2):29-34
韩国国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进行,发达地区特别是都会区及大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迅速提升,促使韩国人口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向城市和发达的都市区迁移,人口迁移加速了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随着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人口迁移的趋势逐渐放缓,向首尔都市区迁移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道际之间的迁移量开始上升。  相似文献   
55.
葛剑雄 《党课》2014,(17):90-95
三、因战乱引起的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中原地区战乱的产物。从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以后虽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除了分裂时期外,政治中心基本还在北方。正因为如此,皇室、贵族、高官、名流、富商及世家大族也都聚居于北方。但无论是异族入侵、权力斗争,还是民众暴动,往往以夺取首都为目标,所以大规模的、持续多年的战乱大多发生于北方。在这种形势下,北方民众就会迁往各地避难,其中最主要的迁移方向还是生存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南方。  相似文献   
56.
孔海娥 《学习月刊》2014,(10):10-11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达1.4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数据以每年600万到800万的速度增长。在创建平安中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树立起流动人口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一、构建"城乡一体"的人口管理体制1、建立城乡一体的流动人口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7.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住宅供需的变动对于人才聚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了人口迁移、住宅供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在国内城市"抢人大战"背景下分析了人口迁移对住宅价格的作用机制以及住宅价格对人口迁移的反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同时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8.
采用兵团历年统计数据,利用构建含有人口迁移项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年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均对兵团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迁入既能带来同期经济发展的即时效应,也能带来经济发展的异时累积效应,同期即时效应大于异时累积效应;而人口的迁出对经济发展同期的作用不显著,对异时期经济发展为负向累积作用。结合实证结果与当前文献,笔者认为领导决策者在人口迁移政策方面需考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经济、挽留人才迁出的人才流通机制和人才研修培训机会、迁入人口中普通劳力与高精尖技术型人才的比重,以及迁入人口在各师团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9.
在国家“六稳”、“六保”的政策目标下,稳定房价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基于中国267个地级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地方财政支出、人口迁移以及预期对房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是推升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此外,全国层面的房价受到地方财政支出资本化的正向作用,东、中部地区房价受到人口迁移数量的显著影响,西部地区房价受到第三产业占比的支撑。因此,稳定房价的关键途径是维持购房者的市场信心,确保人口流入有助稳定东、中部地区房价?确保第三产业发展则是 稳定西部房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