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丁宇 《两岸关系》2013,(8):59-62
记者:台湾文学、文化能丰富中华文学、文化的内涵,必然有其特点。请问台湾文学、文化有何独特之处呢?朱双一:我觉得台湾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民间性、草根性、边缘性、海洋性等特征,而这是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别是它特殊的历史际遇所由产生的。比如地理位置上它处于中国的"边缘",就像人的皮肤一样,既能最先感应到外来的刺激,接  相似文献   
12.
从台北搭航班去香港,你占的是36排A座,紧靠左侧的舷窗。习惯上,无论乘空中还是地面巴士,你都喜欢挨着窗口,多一份向外的视野,心理上就多了一份翱翔的自由,一处随意舒展的天地。这天,  相似文献   
13.
60年代初期 ,在台湾正是传统与现代剧烈碰撞之时。余光中以现代美学的视野 ,对唐代诗人李贺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将其研究心得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开拓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境界 ,为中国古诗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一个极佳范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我喜欢,“几程漓江水,万点桂山尖”我也欣赏,然而,在对桂林众多的传诵咏叹中,我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的感悟情有独钟,因为它道出了桂林那变化莫测的山水中蕴涵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而桂林的意境的确需要在抽丝剥茧中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成为千古名句,酒不能解愁,但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方式,日月潭高粱酒的文化是我的一种心情,就如《乡愁》,被酒浇得酣畅淋漓。这是日月潭高粱酒董事林光汉的心情写照。他说,自己在大陆经营台湾日月潭高粱酒颇有感慨,似乎不是在卖酒,而是体会两岸文化,感受两岸情深。  相似文献   
16.
陈筠 《两岸关系》2009,(1):12-13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上世纪70年代,台湾诗人余光中于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的名作《乡愁》,道尽了无数台湾同胞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在两岸文坛,有两首诗常常被人提及,并经常被放在一起鉴赏比较,这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祖国大陆著名铜雕艺术家朱炳仁的《云彩》。余光中先生作为当代诗坛泰斗,闻名遐迩,《乡愁》更是声名远播、童叟皆知。而朱炳仁先生主攻铜雕,在诗坛算是新秀,  相似文献   
18.
"fans"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台湾作家余光中说,fans译成"粉丝"很贴切,因为"丝"体现了群体性.同样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数,而"粉丝"必须是多数.  相似文献   
19.
永春大鹏山麓,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干绕的“乡愁”绳结。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在车上,望着窗外被拉近了的记忆中的故乡,几回回在叔叔余承尧画境中看到的连绵的铁甲山水,他感慨万千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归乡梦,终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20.
田彬 《时代风采》2007,(6):47-47
闲时许多时间用来读书,印象最深的还是前段读过的余光中先生的《左手的掌纹》。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