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79篇
工人农民   207篇
世界政治   19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2篇
法律   676篇
中国共产党   1667篇
中国政治   2528篇
政治理论   534篇
综合类   8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75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603篇
  2008年   641篇
  2007年   473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50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不仅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引发金融业裁员潮,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许多相关行业和企业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这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我国的相关产业和劳动力市场,并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992.
郭雪韬  武燕军 《前沿》2002,(6):18-20
本文研究了中国劳动力目前供求的现状 ;分析了就业困难的几个原因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3.
《理论与当代》2002,(5):29-29
根据有关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初步实践,在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向非农产业转移,依赖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在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条件下,仅仅依靠粮食和农业,不可能解决大多数农民收入的持  相似文献   
994.
李清华 《创造》2003,(8):43-43
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因素很多,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移能力弱,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在基地建设上,没有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带动,种养特色和规模优势缺乏支撑,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在加工环节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滞后,仍停留在“剥皮工业”阶段,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失衡;在企业规模上,龙头企业小,拉动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差,在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作用不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以“基地、企业、市场”和“市场、企业、基地”为主线,采取“正、反弹琵琶”相结合的思路,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995.
国际资本流动对台湾资本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磊 《台湾研究》2003,(4):73-81
  相似文献   
996.
产业转移是资本运作的一种形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然而,近几年西方国家有些人把高失业率归咎于发展中国家,说什么某些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劳动成本优势在国际上倾销廉价产品,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和  相似文献   
997.
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是中国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在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中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办法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展迟缓、收效不大,而多元城镇化发展思路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8.
一、案情 1984年,×市政府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95号文件决定将国有财贸企业和单位划归区政府领导,人、财、物一并下放由区管理。根据95号文件的规定,A公司将部分资产和部分职工一并划出,成立另一区属国有企业B公司。A公司与B公司按规定履行了“固定资产盘存表”和“资金表”的交接手续。但移交资产中X房  相似文献   
999.
我国农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有关部门统计 ,2 0 0 0年底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到 1.5亿。因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的任务。如何大力推进这种转移 ,其途径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1000.
柳岸 《福建通讯》2002,(5):16-16
福建媒体喜讯频传,一批批福建人赴沪各得其所、各专其美。用为他们是应在沪站稳脚跟的乡亲之需前行的,是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流动,不是散兵游勇、自生自灭、取向单一的“盲流”。近20年来,他们逐渐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