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192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组人 《党建文汇》2008,(1):17-17
台湾《中国时报》针对岛内二三十岁青年(“80后”)的民调显示,60%的人认为台湾大专教育没有竞争力,39%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如大陆年轻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学生不知道台湾“外交部长”是谁;新闻系学生天真地以为实施“朝贡”制度能让台湾“独立”;一位青年说,他是台湾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大陆的事”。  相似文献   
32.
浙江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姻缘关系一直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及两岸关系升温的时候,这个话题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33.
陈水扁常以身为台湾人为傲,但他更要知道,从根源上来讲,台湾人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汉族人,都来自祖国大陆,都是中国人。他的开台祖先陈乌就是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的。  相似文献   
34.
瞿定国 《党政论坛》2010,(24):25-25
一、台湾是一个多族群的“移民”社会 在2300万台湾人当中,绝人多数都是干百年来从人陆迁往台湾的。目前已形成“四人族群”:闽南人,占73.3%:客家人,占12%:“外省人”,占13%:原仲民,占1.7%。从历史上看,族群之间是有矛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矛盾又逐渐演变成了“省籍”情结。到“台独”势力嚣张时,这种情结往往又被上升到政治层面。  相似文献   
35.
前不久笔者回台湾探亲。在探亲访友之余,揽胜观光。虽然时间有限,足迹却遍及全台湾。所见所闻的台湾人的住与行,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36.
慈济在苏州     
陈统奎 《南风窗》2010,(20):56-59
慈济坚持"不搞政治,不传教",这就使慈济所到之处,既能消除官方顾虑,又能拉近彼此心灵距离,践行其"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的志愿。  相似文献   
37.
木曰 《两岸关系》2014,(11):52-54
<正>每年9月28日是台湾教师节,也是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台湾各地孔庙都会循古礼举行祭孔典礼。典礼包括三献古礼,八佾舞,拔智慧毛,切智慧蛋糕,"过聪门"、"摸葱"等环节,吸引岛内以及海内外民众前来观礼。祭孔,古称释奠礼,源于上古时期学生敬拜老师的礼仪。两汉以后,逐渐专指祭祀孔子的礼仪,是中华民族一项传承2000余年的重要传统礼仪活动。今年适逢孔子诞辰2565周年,台  相似文献   
38.
关正文 《台声》2000,(8):26-28
台湾14集纪录片《千里共婵娟》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它似乎没有引起什么“轰动” ,但却像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 ,一轮一轮地扩散开去。不少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认为亲切感人 ,有看不够的感觉 ;不少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听说后 ,也都感到遗憾。这是一部讲述台湾人在祖国大陆生活经历的片子。早在两年前 ,我们就希望为海峡两岸的沟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希望能拍摄一部好的系列片 ,向世界展示两岸文化拥有共同起源的事实 ,并描述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形成的同源文化的流变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反映将唤起两岸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感情 ,增强对…  相似文献   
39.
吴强 《统一论坛》2016,(4):79-81
近年来,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先后推出《我们台湾这些年》二部曲后,又于2014年出版新作《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以下简称《祖国》),甫一出版就赢得广大读者好评。书中主人公林水源的经历颇为传奇,先是作为台籍日本兵参加二战,前往南洋前线,后又于国共内战之际加入"国军"而  相似文献   
40.
最近引发我感慨的台湾人的口号是如下两句——第一句是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的题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