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192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新年前夕,熟门熟路地来到赵玉芬院士的办公室,她一如往常满脸春风地站在门前等候。  相似文献   
62.
檀国柱 《台声》2013,(8):26-28
他们的名字都是“毅夫”,一位严谨理性、一位风趣谦和;一位来自台湾宜兰,是蜚声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一位祖籍台湾台南,是学富五车的历史文化学者、现任全国台联会长。他们都来自台湾,发展在大陆,在各自的领域里同样成就斐然,都堪称是“台湾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63.
杨钊 《两岸关系》2014,(4):23-25
<正>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两会台湾媒体都会从台湾派记者来北京,采访两会成了台湾记者见识大场面最好的练兵场。2014年两会给台湾媒体最大的感触是:少了抽象,多了具体;少了排场,多了效率。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台湾媒体普遍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展现,如两岸经济融合、两岸一家亲、推动两岸协调机制建设等等,这些不同于往年的  相似文献   
64.
章邦勇 《群众》2013,(6):40-40
你有梦,我有梦,人人都有美好的梦。大陆人,台湾人,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梦。同根同源同血脉,互利互惠互帮衬,两岸同胞一条心,铁杵就能磨成针……  相似文献   
65.
程朔  张傲  刘露 《台声》2014,(10):96-97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海淀这边读书时,就常听到一个名词,"北大子弟",指的是那些仍在中学读书的、北京大学教职员工的后代,其中的绝大多数,高中毕业后自然而然地追随父辈的脚步,进入北大深造,并深以为荣。对于那些人的这份儿"矫情",其时,心中是极为艳羡的。今天采访对象一上来的自我介绍,勾起了脑海中的这一部分记忆。因此,对这位12岁时就随父亲一起回到北京生活的台生张颢骞,更多了几分亲近感。  相似文献   
66.
正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自己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马英九说:"台湾的民主与生活方式是台湾创意与活力的来源,这是我们在华人世界的骄傲。""今天台湾所展现的活力与生活方式,已成为华人世界的标杆"。"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龙应台说:"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有  相似文献   
67.
郑文 《廉政瞭望》2011,(20):46-47
“名字像越南人,长得像日本人,口音像台湾人,护照是美国人,其实是党的人。”网上有段子这样调侃阮次山。  相似文献   
68.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69.
施琅 《两岸关系》2014,(5):38-39
<正>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自古以来,河南人才济济,相继诞生了老子、墨子、庄子、商鞅、苏秦、韩非、杜甫等历史名人,有中华始祖之称的黄帝轩辕氏也是在这里出生。为宣传中原宗教文化、宣传美丽中原、富强中原,河南省台办于4月初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举办了"探寻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中原宗教文化活动,邀请了台湾和大陆有关媒体对中原宗教文化、河南经济  相似文献   
70.
周军 《侨园》2014,(11):18-20
在台湾名导侯孝贤眼中,他是"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在熟悉他的大陆学者眼中,他是"文化界的福尔摩斯";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为了掌握历史细节,我的写作过程就像特务一样,只是目的、动机有所不同。"他,就是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在台湾,很多人熟悉和喜欢蓝博洲,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侯孝贤导演对他的推崇。他是侯导眼中的"先驱"。早年,他发表在《人间》杂志的《美好的世纪——寻找战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迹》和《幌马车之歌》赢得了侯导的这一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