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浅析城市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已成为中国现阶段一个人口数量达1亿多的规模群体。如何让流动人口中的约634万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摆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面前较为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创造政策环境、改善师资条件、多渠道吸引办学资金、对现有民工学校进行扶持和指导等。  相似文献   
22.
陈超英,曾经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下岗工人,现在,她是一所初具规模的民办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目前,学校共有学生360人(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15人,职工8人(其中下岗人员6名)。共投入资金80万元。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元区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她曾多次获得省、市、区的表彰。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青工创业标兵",三明市三元区"优秀教师"、"优  相似文献   
2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高级中学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美丽的阿克苏市。学校始建于1952年,时称步兵第五师八一子弟学校,这是一所随着军垦事业的诞生而诞生、随着军垦事业的辉煌而辉煌的历史名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过许多创业者和后来人的共同努力,农一师高级中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汇集了优秀的师资队伍;这里,凝聚了全师军垦战士的希望和梦想。  相似文献   
24.
对于打工子弟上学,听到过很多议论.大约是六年前实际接触过一次.有一位" 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者"曾托我替他们说说话-因为"上边"不让他办.  相似文献   
25.
邓红华 《台声》2004,(6):42-45
中堂镇潢涌村,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她位于东莞市区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西经虎门跨海大桥,与中山、珠海连接。她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区,交通路线四通八达,辖地约7平方公里,地处港穗经贸走廊之中。  相似文献   
26.
《江苏政协》2013,(7):20-20
<正>近日,常熟理工学院电脑捐赠仪式在常熟市梅李镇琼宇学校举行。近年来,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去年"六一"节期间,农工党常熟市委组织50多名医务人员在琼宇学校举行了一次"关爱学生、呵护健康"的健康服务行活动,并明确将琼宇学校作为农工党常熟市委的长期  相似文献   
27.
陈海涛 《春秋》2013,(4):50-53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烟台,一直存在着一所非常奇特的学校。在欧洲称为远东的中国地区,这所学校完全采用严谨的英式教育制度,学期设置、课本选择、教授方法等全部采用英制,学校老师也全部由两方人担任,毕业考试坚持英国牛津统考,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文学校”。这就是烟台中国内地会传教士子弟学校,被世人更熟知的名称则是“芝罘学校”。  相似文献   
28.
许红 《民主》2014,(8):38-39
<正>云南某山区学校简陋的教室里,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士站在黑板前给孩子们耐心地讲解着数学习题,迎着一双双专注而渴求的清澈眼神,他微黑的脸庞上带着亲切的笑意,捏着粉笔的右手或轻点黑板,或奋笔疾书。他是红粉笔助教行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也是苏州苏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海斌。用行动回馈社会陶海斌曾经做过18年中学数学教师,对教育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也一直关注着教育问题。2008年国家号召支援西部教育,  相似文献   
29.
赵文娟 《民主》2014,(9):26-30
<正>2014年9月9日,第30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民进中央副主席、《民主》杂志社社长王佐书带领《民主》杂志社全体采编人员走进位于冠山脚下、妫水河畔的北京市延庆县特殊教育中心和庆源学校,以"走基层、树新风"的形式纪念《民主》杂志创刊25周年,看望两所学校的师生,捐赠图书、教学用品以及书画作品,并与  相似文献   
30.
正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该上学了。当时,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有人建议部队设立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刘伯承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觉得,自己办学校,方便倒是方便一些,但子弟学校容易发生一种偏向,容易在小孩子脑子里反映出部队的等级思想:这个是司令员的孩子,那个是某团长的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对比,这对孩子的心灵是有害的。相反,在老百姓学校里读书,可以了解一些群众生活,可以和贫苦大众的孩子交朋友,对孩子将来有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