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6):38-39
时人多称赞章太炎的学问,章太炎十分不满,自认为政治胜于学术。他的弟子周作人在《谢本师》里就说,先生“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驳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拥护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有句话是“载游小丑,未辨菽麦”。点名道姓地将皇帝称作是小丑,在当时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  相似文献   
92.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机理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处事态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无不蕴含着“和谐”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的思维和逻辑。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一般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  相似文献   
93.
康有为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富于远见卓识的文化先驱,他十分注重从历史中吸取教益,亦十分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同时,康有为又是以西学改造传统国学的成功实践者,这就注定了他的文物观具有熔铸今古、贯通中西的基本特点,使其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比较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康有为文物观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4.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为事实上的总策划。清廷坍塌,犹不死心,和张勋共谋复辟,当了十二天的弼德院副院长。虽说他毕生抱有教皇心态,但在时运不济的情况下,充当实力人物的头号幕僚,也是他至死不移的嗜好。  相似文献   
95.
靳国君 《学理论》2008,(9):86-87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县南部的一个小岛熊子乡。他幼年聪颖好学,四岁启蒙,祖父教读。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七岁赴京会试后,仍回学海堂继续前四年的学业。后经同学引荐,拜康有为为师,进万木草堂学研今文经学,从此走上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96.
陈策 《政策瞭望》2007,(6):52-53
决策是实施领导的关键环节,作为掌管一方权力的“一把手”,能否造福一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各种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能否做出科学决策。决策过程远不是一次举手表决的程式,更不是领导者的“拍板”行为,而是完成一个理性、系统、法定的程序,是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的意义在于:从“求实”的考证中“求是”,在“求是”的思辨中“求实”,从而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
康有为的文章与诗歌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章家和杰出的诗人。他的文章与诗歌创作,充满了时代的变革精神,是中国文章语境和文体范式转型的前躯,并演化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他的诗作则成为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98.
康有为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后世学者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选取其政治体制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变法目的、宪政精髓以及思想变化的分析和梳理,得出康氏君宪思想孕育、存在及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国情。笔者希望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康有为的思想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
张广生 《新东方》2005,(3):19-22
战略的选择不仅需要因果性的思维,同时需要世界观的前提。今天人们谈论国际格局和未来世界秩序的前景时,越来越把自己的目光集中于中国。在承认其不可逆转的崛起态势的同时,人们更关注的是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将会是和平还是暴力?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当然不能脱离中国自身所处的客观战略环境,但人们同时也关心一个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到底会有何种独特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意志,这样的战略意志和思维必然既来自其悠久的思维传统,又来自这个国家的文明对西方世界冲击的  相似文献   
100.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