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宇 《理论探讨》2006,(5):146-148
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而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偏差往往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从政策执行者的心理层面分析,认知缺陷、利益冲突、思维定式、沟通不畅等是产生执行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建立积极向上的执行组织文化、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和认同、增进政策执行者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强化政策执行者的激励机制等是防治这一偏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2.
如何深化英语教改,提高英语素质教育,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英语教学思路语感心理直接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迁移心理决定了新知识同化速度的快慢;归因心理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正确运用这三种心理进行教学将有助于我们为英语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找到又一个有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3.
樊晓丽 《理论月刊》2007,(5):128-130
定型和归因是人类在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普遍使用的基本认知策略,但在现实生活中,定型观念常导致偏见和歧视,人们的归因常是错误的、有偏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定型观念和归因错误常常成为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障碍力,造成文化间的误解和敌视。本文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定型观念与归因错误的形成与弊端,探讨减少定型与归因错误的方法,从而促成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4.
丛玉飞  任春红 《前沿》2012,(5):109-112
城市风险研究中,城市风险研究范式的选择和转换以正确认识城市与风险的内涵及关系为前提。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的引导使研究者们倾向于把风险置于城市空间语境进行分析。随着全球化所引致的风险社会的来临,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与风险被赋予新的含义,二者的关系也因而发生改变,这使得城市风险研究范式的选择从关注城市风险所导致的物质结果向关注城市风险形成的结构归因转换。  相似文献   
105.
战士学员是军校学员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个群体.与青年学员相比.他们的起步较晚.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学业表现中常常不尽如人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通过正确的归因训练.能够激发战士学员正确的成就动机.提高他们应对学习挫折的能力.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和充分的自信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106.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实际教学效果仍存在着问题,有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可以通过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反馈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从大学英语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方式入手,就大学英语的课堂交流障碍进行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前农村中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厌学情绪蔓延,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学生厌学跟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及当前的教育体制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方面存在家长重视不当、不良的家庭环境等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升学压力、过重的学业负担、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不良的师表形象、社会风气的影响及学生自身还存在大量的原因。因此.正确分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深层原因,开出排除学生心理厌学的药方。矫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已势在珏行。  相似文献   
109.
《公安研究》2010,(12):85-85
陈联俊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个体差异、交往环境、国家建设等四个方面因素。其中基础条件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利益诉求、公共意识的差异;交往环境是指交往对象、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组织的不同;国家建设是指主体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个体公民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叶莲 《前沿》2014,(11):134-138
大学生集群行为发生的截面归因,使得提出的治理措施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收效甚微。因而,需要充分辨识大学生集群行为复合生成的诱因,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既要关注大学生感性心理,又要重视其理性心理。嵌入式治理强调的是一种关系网络建设下的有效防范集群行为的治理路径,它并不是对大学生集群行为治理的制度、组织和机制建设以及各种治理手段武器库的替代,而是一种深化和优化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