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708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394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21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肖叶 《刑事技术》2002,(Z1):14-16
我单位使用的是COGENT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指纹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料管理系统 ,必然涉及到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及日常的备份工作 ,体会如下 :1 安全问题1 1 NT系统的维护NT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指纹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NT系统的安全是要加强WINDOWSNTSERV ER的安全 ,要从物理安全、登录安全、用户安全、文件安全和打印安全、注册表安全、RAS安全、数据安全、各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制定强化安全的措施 ,杜绝因病毒或网络的恶意、无意破坏对系统的损毁。1 1 1 加强物理安全管理 这是一种原始的方法 ,但却…  相似文献   
22.
数码照相是通过数码相机将所拍景物、图像转换成数码信息进行计算机存储、加工处理和图像输出等一项专门的处理技术,是数码影像技术的具体运用。近几年,数码相机已经在刑事技术中得到了普及利用,它的运用与传统的摄影技术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仅减少了传统刑事照相中的冲洗等化学制作环节,避免了对社会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刑事照相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即拍即看,拍摄后通过其液晶显示器预览影像效果,随机进行储存或删除,或方便灵活地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由于它的这些优点,所以被广泛运用于刑事案件的现场照相、物证照相和辨…  相似文献   
23.
24.
赵晔 《刑事技术》2007,(4):50-5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指纹的查询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单纯依赖人工比对的传统模式,转向技术越来越成熟的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CAFIS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单机版、局部联网、全局联网和多级联网等阶段;系统的水平也从单一指纹识别技术,发展到多功能、多警  相似文献   
25.
现场勘查中,经常遇到镜面上遗留有犯罪嫌疑人的手印,这类手印直接拍照会产生重影。过去常采取的方法是手工把镜子后面镀银层刮去,然后按常规方法拍照,这种方法虽然能把镜面上的指纹拍照提取下来,但是拍照到的指纹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刮镜后镀银层时容易出现划痕,使拍照的指纹形成许多假特征。经多次实验,作者发现用化学方法处理镜子背面镀银层后再进行拍照提取,效果非常理想,介绍如下:化学方法处理的原理:镜子是在玻璃的一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银层而成。硝酸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它几乎能够跟所有的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6.
吕登中是中国著名刑侦专家,高级痕迹工程师,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导师,是最早建立单指指纹档案并应用于破案实践的人,他也是中国刑事技术界唯一一位将二指指纹与指纹、掌纹区分开的人。他博闻强记,在51年的刑侦技术生涯中,参与和指导破获的案件有数千起,至今对个别案件的细节仍记忆犹新;他思  相似文献   
27.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根据不同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子门禁控制与考勤管理、计算机终端的进入控制、政府及司法部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消费者或商家用于买卖交易及其他多种应用。  相似文献   
28.
智能传播时代,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过滤机制和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多重影响下,公众极易被带有强烈自身偏好特征的同质化信息所裹挟和淹没,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以其空间的封闭性、内容的片面性和传播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不断重复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排斥异质信息与观点,阻滞社会信息正常流通,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弱化的困境。化解“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话语构建、技术把控、平台监管以及民众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竞争力,疏通信息传播渠道,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平台“算法”,不断优化网络生态,全面凝聚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29.
30.
溪石 《中国审判》2013,(3):73-75
正1981年年中,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警方连续接到4起报案,案发地涉及沪、浙、赣三省市。由于案件均发生于旅馆,作案手法为电击抢劫,致死3人,只有1人幸免,全国上下一片震惊。然而因案情复杂、刑侦手段落后,此案一直没有破获。31年后,一枚指纹的出现意外揪出了幕后真凶……幸存者讲述电击惊魂2012年5月初,4个陌生人敲开了浙江上虞冯守安的家门,他们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刑警,来了解当年的一宗劫案。警察的出现,让已经83岁的冯守安重新回忆起31年前在嘉善魏塘旅馆遭遇的惊骇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