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84篇
世界政治   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983篇
中国共产党   4772篇
中国政治   4849篇
政治理论   841篇
综合类   165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481篇
  2012年   688篇
  2011年   841篇
  2010年   1068篇
  2009年   1401篇
  2008年   1982篇
  2007年   2748篇
  2006年   3581篇
  2005年   5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12月31日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从党中央对新农村作出一系列部署可以看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2.
提高农村消费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提高农村消费力,让农村的生产、消费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此,要采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民的消费心理;调节农村物价水平,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健全保护农村消费者的规章制度等举措,促进农村消费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而拉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3.
试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丰安 《理论前沿》2006,(22):44-4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服务,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我国财政支农工作目前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配套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未充分利用WTO规则和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未能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而,必须在财政支农工作的增长机制、引导机制、支出结构、管理体制和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5.
贫困地区在物质基础、农民素质、环境改善、村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贫困地区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地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26.
《理论与当代》2006,(10):58-58
董振国在9月15日的《经济参考报》上撰文指出: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在形成。各级政府都在向农村建设加大投入,但相当多的投资成为无效投资。浙江农民有钱了纷纷盖楼。一开始盖二层楼,后来又盖三层的,比着盖,越盖越高。现在全省搞村庄整治,按新规划,一些楼就要拆掉,农民花几万、十几万的钱就浪费掉了。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2975亿元,但是“资金年年投,却看不到起个水花”。  相似文献   
27.
徐建堂 《青年论坛》2006,(5):134-136
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报道形式,围绕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就如何报道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回顾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比较发现,党对新农村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工作思路一次比一次明确,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在全党工作中的位置也一次比一次突出。研究党的新农村思想发展历程,对于加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初春的北京,春意盎然。2006年的“两会”召开了。它讨论了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历史上我们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欠账太多。城乡反差问题,在很多地方、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得很明显。在新形势下,不加快农村的建设,不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紧迫的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30.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改变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形成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特色农业,是山区农民脱贫治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有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带领农民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的管理人才奇缺。一位村支书感叹地说,“剩下来那些青年农民,大字不识几个,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起,他们怎么能挑得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最近,重庆市部分农村对破解这道难题进行了探索,有一些新思考和新做法,我们特地选出两篇刊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