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王凯 《党史纵横》2008,(9):49-50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多家文化学术机构辗转迁移至四川李庄,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云集于此,这个长江上游的千年古镇一时问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这儿,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在这个时候来到李庄,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相似文献   
22.
王凯 《世纪风采》2009,(2):25-27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多家文化学术机构辗转迁移至四川李庄,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云集于此。这个长江上游的千年古镇一时间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这儿,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在这个时候来到李庄,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相似文献   
23.
王峰 《中州统战》2001,(9):35-35
坎坷人生 苏明森系渑池县仰韶乡李庄村人,生于1914年,兄妹四人,自小家境贫寒。1929年,年仅15岁的苏明森就开始随国民党军队转战南北。1945年抗战胜利后,苏明森打算弃甲归田,回到母亲身边。不料战火重燃,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1948年,大势已去的国民党逃到台湾,苏明森所在的部队也被逼入台。自此,他成了与祖国亲人咫尺天涯的离人。 苏明森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孤岛上飘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尽的乡愁折磨得他日渐憔悴。多少个月夜他跑蹰在阒寂的街上,又有多少次他茕茕徘徊在绵长的海岸上怅望家园。然…  相似文献   
24.
张晓唯 《各界》2014,(1):80-85
说起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聚集文化人的地方,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重庆,那是战时首都,汇集着中央大学、南渝中学等一大批文化教育机关;也会想起昆明,那里是著名的西南联大所在地;还会记起成都、遵义,一些知名学府几经战乱而暂时栖息于此。川滇黔的都市里聚拢着来自北方和东部省份的众多知识精英,八年中日鏖战,促发华夏大地空前规模的人员大迁徙,  相似文献   
25.
天钥 《检察风云》2010,(1):33-33
为涉黑被告人担任辩护人的北京律师李庄被捕,成为近期重庆打曩风暴中最为火爆的事件。比李庄被捕更让传媒和法律界关注的,是某青年报对该案的报道。  相似文献   
26.
王佳 《世纪桥》2024,(4):105-108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省内外文教机构及其知识分子一万余人为躲避战火,迁驻四川宜宾南溪李庄,在抗战后方坚持治学传薪,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形成了特有的李庄抗战文化,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李庄抗战文化蕴含的精神意蕴为基点,分析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进而提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构建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社会实践开辟第二教学课堂等实践路径,将李庄抗战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体系、全过程、全链条。  相似文献   
27.
江丽容 《前沿》2014,(21):215-216
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抗日战争时期曾与成都、重庆、昆明一起被列为后方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庄这个原有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特殊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李庄在抗战时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相似文献   
28.
平顶山市新华区曙光街道李庄村是典型的都市村庄,16年前是欠债3000多万的烂摊子村,如今成为全市闻名的小康村。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李庄村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9.
2009年3月3日,阳光明媚。春风中,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猎猎。当我和新闻出版界几十位政协委员一同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当我在大会堂作《加大投入,优化政策,发挥新闻出版业在“保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的大会发言时,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30.
在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中.骄奢淫逸的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自己设计的断头台,革命群众祭出的口号是“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在汹涌的革命洪流中,可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替路易十六辩护的律师马尔泽布,连同他的儿子一道,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