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自杀关联行为包含劝说、帮助、欺骗、强迫、相约自杀等多种行为方式。传统“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讨论范式掩盖了各类行为的差异性,对行为定性失之泛泛,缺乏准确性。将自杀关联行为区分为劝说帮助、欺骗强迫、相约自杀三种类型会使行为定性更加精细和准确。受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劝说帮助型自杀关联行为并不具有可罚性;在欺骗、强迫他人自杀的场合,只有当欺骗、强迫达到了剥夺他人自主意志的程度时,才可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相约自杀的情况,即使相约自杀的发起人未死亡,也同样不能将其定罪。  相似文献   
82.
马亚丽 《各界》2014,(2):43-43
金箍戴到孙悟空头上,是一个集团上下共同努力利用欺骗手段,实施并得逞的一个阴谋,而孙悟空头上金箍的无形消失,则是这个集团对他“洗脑”成功的标志。为给孙悟空的脑袋戴上金箍,颇费了观世音菩萨不少的心思。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妇人,又把金箍变成一个漂漂亮亮的嵌金小花帽。观世音变成的老母这样对唐僧道:“我有这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原是我儿子用的。  相似文献   
83.
本文通过对欺骗者和受骗者双方人性和个性心理因素的剖析 ,论述了私欲、蒙昧和虚荣等是欺骗与受骗的接通点 ,从而警示人们 :只有节欲、祛蒙和告别虚荣 ,才能筑成拒骗防骗的坚固堡垒  相似文献   
84.
欺骗取证在侦查实践中普遍存在是由侦查的对抗性、证据的稀缺性、危害的轻微性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共同导致的。如果欺骗行为侵害的法益相当于甚至大于犯罪行为侵害的法益,或者欺骗手段的违法性与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手段达到相当的程度,那么相关证据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在排除该类非法证据时应采取举动主义的标准并有条件的认可重复自白。实践中应当绝对禁止承诺性欺骗、诱导性欺骗、威胁性欺骗、程序性欺骗和不道德欺骗。  相似文献   
85.
英国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场》中一位重要的主人公,追慕虚荣、损人利己的女冒险家靠着自己的姿色在上流社会的浮华世界里左右逢源,生活腐败糜烂,冷酷自私、虚伪狡诈而又泼辣能干,具有自由竞争时代资产阶级的冒险、投机精神。沿着追求名利这一性格脉络,作者多方面地勾画出她的丰富复杂的性格特点。本文从多视角剖析这位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86.
如果说希特勒用谎言欺骗了世界,那么,里芬斯塔尔则用“美”欺骗了世界。桑塔格讽刺道:“在真相和正义之间,我选择真相。而里芬斯塔尔,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  相似文献   
87.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客观方面,盗窃罪的被告人违背被害人的意愿剥夺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而取得财物。而诈骗罪的被告人以欺诈的手段使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基于错误认识自愿把财物处分(交付)给被告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两罪是容易区分的,但在被告人使用欺骗手段骗(窃)取受骗人财物的情形下,二者容易混淆。作者试图通过具体案例从欺骗手段不是诈骗罪的唯一特质、“自愿”处分(交付)行为的含义、秘密窃取并非盗窃罪唯一的手段、从罪刑相适应来考量此种犯罪行为应受的刑罚等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以欺骗手段骗(窃)取财物的定性从而进一步厘清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88.
讯问策略的运用可极大地提高侦查效益.但其中含有的一些欺骗、引诱、威胁等性质的策略的运用颇具争议。法律应当对欺骗、威胁、引诱等性质的讯问策略保留一定的容许度.主要原因在于讯问主客体之间固有的对立关系、提高侦查效益的需要以及讯问策略谋略性的必然体现。而国外对此类讯问策略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给予此类讯问策略一定的容许度。我国目前的相关解释对于威胁、引诱、欺骗的法律界限问题仍未详细规定。对于非法欺骗、引诱、威胁及其他非法讯问策略的认定,应坚持以下标准:不能限制或剥夺被讯问人的自由供述意志,不能导致虚假供述.必须符合公序良俗原则.必须恪守司法诚信原则.且在普通社会大众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89.
被害人同意作为一种超法规正当化事由可以排除行为的犯罪构成。如果同意是被害人在被他人欺骗的情况下做出的,那么此时被害人的同意效力如何?对此,刑法学界主要形成了全面无效说、法益关系错误说与新全面无效说三种学说。但这三种学说自身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端,无法妥善地解决被害人同意错误这一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即"行为人自由说"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0.
周正龙出来了,他虽有话想说,却欲说还休,扔下的那句"总要讨个说法"看来不过是想过过嘴瘾,有人说,他曾经的谎言早已撕碎了公众的最后一份期待。谎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利用你的信任来骗你的人。张杰也撒谎了,"罪状"是利用歌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