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爸和妈在高邮湖上拍过一张照片。照片里,微风吹拂着他们的白发,两人都笑眯眯的。爸在讲,妈在听。都说这张照片拍得好,人戏称“高邮湖上老鸳鸯”,爸和妈对这个称呼是赞许的。  相似文献   
12.
虽然岁月流逝,仿佛转瞬间,汪老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但文学界没有忘记他,读者没有忘记他,人们越发怀念这位一生将写美和健康的人性作为自己职责的老人。他的书,常销不衰;他一辈子用美文为人间送小温的为人,成了经常挂在人们口头的热门话题。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常常思考——对汪曾祺,我们为什么总是难忘?  相似文献   
13.
孙郁 《前线》2013,(1):80-80
关于乡土的文字实在太多。对乡土的描绘也各显不同。汪曾祺笔下的和沈从文的就不一样,孙犁也有别于刘绍棠,虽都在乡土的世界里漫游,笔端味道却迥然有异。我读晚明申涵光所著诗文,见其写燕赵大地人情世故,颇有雄放之豪爽,而到了孙犁这里,清寂又冷峻,刚烈之气被纤细生命体验所代替。同样言乡土民风,竞隔此之距,真乃认知不一,然读者所获印象,却得有斑斓色彩。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嗜酒,一日无酒,便觉无味。在与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朱德熙先生的交往中,他留下了不少"蹭酒"趣事。汪曾祺第一次恋爱,时间不长女方便提出分手。失恋的汪曾祺非常痛苦,两天两夜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房东王老头以为这位年轻人想不开,怕出什么事,心里很焦急。这时,恰逢朱德熙来访,王老头便如实告知了汪曾祺的情况。朱德熙淡淡地说道:"没事,我知道怎么应付。"朱德熙知道汪曾祺爱酒,就在聊天中有意无意地说到喝酒。汪曾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急问:"你请我喝酒?"朱德熙笑说:"只要你肯离开这张床,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喜欢吃,中国的文人更喜欢吃。不但喜欢吃,在吃之余,笔端流淌出来的美文,更是散发着中国美食独有的芬芳。作为文学大家的汪曾祺,拥趸无数,作为吃货的汪曾祺也同样值得很好地品味。人称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作为美食家的汪曾祺,每到一处,游览完名山大川,还要去小街偏巷,往菜市场转转,品尝民间小吃。好吃美食,善写美文,让汪曾祺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善写美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延安鲁艺时期的老干部、老编辑家、文学评论家李清泉在《北京文学》工作的那两年,便属于我的难忘之列。上世纪7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7.
孙郁 《前线》2012,(Z1):126
沈从文的小说,有原始的遗风,人性都是本色调的,极少杂然地存在。《边城》、《丈夫》、《萧萧》都有苦楚的盘绕,却内含清秀的美,不幸的生活与真爱的人情集于一个舞台上,人的精神终还没有粗糙下去。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地道,有滋味,久读不腻。汪先生写吃的文章大概有两类:一是专门写吃,譬如,散文《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等等;一是在小说或散文里涉及到了吃,譬如,散文《老舍先生》,汪先生写在老舍先生家吃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相似文献   
19.
回忆联大的生活的文章很多,言人人殊,其说不一。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在校时间不同。具体说,就联大人自己的回忆,前期与后期有些事就不大一样。事非自己亲历,只是传闻,是另一个原因。1946年联大结束,距今已近70年,难免以讹传讹,谬误丛生。为了澄清一些事实,试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分别言之。联大的"衣"本世纪初,昆明话剧团到北京演出,剧目就是"西南联大"(具体名字我忘了)。先后在北大、清华公演,是专门招待联大  相似文献   
20.
陈平原 《传承》2012,(19):94-96
大学需要国际视野,同样需要本土情怀——作为整体的大学如此,作为个体的学者也不例外。可以这么说,"中国经验",尤其是百年中国大学史,是笔者理解"大学之道"的关键。进入正题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小故事: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告诉大家,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