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有时会忽然想起两个人:汪曾祺和朱仲录。其实这两个人不能相提并论:我与这两个人也素无瓜葛。但还是会常常想起。江曾祺去世已经十几年。我经常想,中国文坛上一个惊叹号没有了。惊叹号的消失前没有引起太多的惊叹,这值得惊叹。  相似文献   
22.
李迪 《人民公安》2011,(21):60-60
听说汪曾祺是高邮人,有人就吆喝起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后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笑成大菊花,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打一个双黄,再打一个还双黄,比我有名!你们看我的脑袋,像不像个鸭蛋?都是小时候吃鸭蛋吃的。朝朝暮暮地吃!一干人笑歪。  相似文献   
23.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一反常态,主张“冗繁削尽留清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而今老去知心意。只向精神淡处求。”同为扬州人的当代小说家汪曾祺,其得意之作也以冲淡平和著称。他多次坦承他是有意写得平淡些.  相似文献   
24.
感觉汪曾祺     
温暖的汪曾祺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汪老的文章。非因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从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有这种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还有一个刘恒。他在《冬之门》里写了一个复仇故事——最后把土匪头子杀了的,不是大块头的英雄,而是最没能力杀人的一个厨间的委琐的饭夫。《冬之门》让我一夜没睡好,  相似文献   
25.
车行坝上     
看草原一直是我从小心中的一个梦想。但是去塞罕坝,却是读了汪曾祺的散文《坝上》后所产生的愿望。塞罕坝位于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地处内蒙高原,要感知草原的原始风貌,就必须到坝上的深处——塞罕坝草原。初夏的一天,我从北京的西直门出发,车子  相似文献   
26.
艾尤 《党员文摘》2021,(3):37-38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长江凭借特有的自然景观、独有的战略地位和不断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意象。从先秦的老庄、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苏东坡,再到现当代的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王安忆,他们书写长江的作品中,不乏怀人、思乡、忆事、感时的典范之作,我们从中既能看到长江流域的风物之变,又能窥见中国人精神文化风貌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7.
吴冠中 《党课》2020,(2):106-107
前几年和汪曾祺先生闲聊,他感慨地说自己生平两大憾事:没有学好外语和没有从事绘画。我是正好相反,我遗憾没有从事文学创作。我们都老了,已无法互换。我中学时代酷爱文学,主要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着迷他的小说和杂文。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哺育了我的少年青年时代,他是我安身立命的楷模。  相似文献   
28.
与师相遇,与书相遇相遇是人类最美好的词之一,我十分喜欢“相遇”这个词,世上一切美好都从相遇而来。江苏有一个高邮县,那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大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读书时遇见了国文老师高北溟,是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见的。正是高老师——他们学校那首校歌的歌词作者,带着汪曾祺走进了最初的文学世界。若干年后,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沈从文和朱自清的学生,也是沈从文最喜欢的学生。沈从文对于汪曾祺来说当然十分重要,汪曾祺不遇见沈从文可能成不了一代作家,但是今天我要更确定地说,他在小学五年级遇到的高老师,对于他,也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9.
新新卖菜人     
周洁 《新民周刊》2022,(36):16-19
1995年,家乐福正式进入中国,后来沃尔玛也进场了,当时有专家学者预言,菜市场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超市所取代,但20多年过去,菜市场并没有就此消失。“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去看它的菜市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如是说。阿姨爷叔的讨价还价、南来北往的吆喝攀谈,菜市场里有三教九流、油盐酱醋,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怪不得汪曾祺也写道.  相似文献   
30.
风雅颂 《侨园》2012,(5):48-49
在世界文化史上,一些大师级艺术家热心"抬爱"弟子的事常让人感佩不已. "抬爱"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谦词,就是"抬举"、"看得起"的意思. 但在中外历史上,举凡有能力和胆量抬爱别人的人,却多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