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1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103篇
工人农民   70篇
世界政治   1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8篇
法律   428篇
中国共产党   449篇
中国政治   854篇
政治理论   155篇
综合类   2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杜某被执行枪决的那天,市里在体育馆召开公判大会,他被押进会场前,看见了站在会场门口执勤的张志坚。此刻的张志坚,正在用手持台与人通话,杜某的脸突然变得惨白,他这才知道,张志坚手中带天线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测谎仪”……我所说的这件事儿,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公安通信尚不发达,我们分局也只仅有几部手持台。“破案狂”张志坚很荣幸,成为拥有者之一。为了强化对讲效果,他又换上了一根抽拉式金属天线,抓在手上,人很神气的。那是个秋日,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侦查,专门“白日闯”拎包作案的杜某被抓获归案。杜某有盗窃前科。经串并…  相似文献   
22.
风雨乾坤     
根据魏国的情妇莎莉提供的线索,马千里、包太平等人在香港警方的协助下,抓住了魏国。  相似文献   
23.
莫言的短篇小说《夜渔》是一篇典型的运用幻觉、幻化艺术而构成的作品.小说虚实结合、显隐相依,迷离惝恍,达到了艺术的假定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的高度统一.莫言以其特异的感觉及感性化的语言描绘把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拉入一个共予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4.
日据时期在台日人作者芹田骑郎以台湾原住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由加利树林里》 ,虽自称是爱台湾的产物 ,其实流露出浓厚的殖民主义意绪。小说描写异域情调和乡愁 ,感觉台湾乃日本本土的延长 ;描写原住民的野蛮、无知、懒惰和肮脏 ,日本人的先进和文明 ,为的是证明日本殖民统治的合理性 ;有关殖民者带来现代文明 ,受惠的殖民地人民感恩戴德的描写 ,其实只是作者的个人想像。将其笔下的原住民形象和原住民作家笔下的自我民族形象相比较 ,孰真孰假 ,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25.
近些年来,那些“另类”、“美女”、“武侠”和“戏说”类的小说充斥书店书摊,离文学作品教育人娱乐人的宗旨差之十万八千里。最近有幸看到宗安、宗勇两位作者合作的长篇小说《良心的呼唤》,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看完之后,感到这是一本真正的严肃小说,是启迪人、教化人的好作品。我说这是一部好小说,主要理由是小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良心”。小说的提法和写法不寻常。按传统规范,小说创作应当情节离奇、寓意深藏,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良心的呼唤》却一反传统,它不仅保持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又能直宣主题,令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26.
《新东方》2005,(10):19-19
某知名作家去报社办报,结果没几天自己便主动辞职。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写稿子,而是他的确不懂怎样把报纸办得令读者叫好,他自己也感觉比写小说还累。于是,作家继续拿起他的笔写小说。 老板在用人上同样会遇上像作家这样的人才,他们的确  相似文献   
27.
张爱玲小说创作继承的民族传统,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民国社会小说,表现在描写世态人情、写实性、结构散漫性、全知视角、含蓄笔法和通俗性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村、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28.
司新丽 《青年论坛》2003,(4):125-127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流浪的方式基本有两种 :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生活流浪是指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离开故土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地方 ,他们全部的目的在于生命的延续。精神流浪则是人们的流浪无所归依 ,不停地辗转反侧 ,寻找精神的家园。这两种流浪的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叉的。精神流浪比生活流浪更见其复杂性和悲壮性。  相似文献   
29.
《中国公证》2007,(3):55-56
吴水清心情是一点儿一点儿坏到极点的。 起初,他见张少军、齐英两个人鬼鬼祟祟地老在他的办公室门口转悠,便问他们什么事?他们吞吞吐吐地说,没什么事,与叶永彬可能有点误会。吴水清刚才听到叶永彬吼了,还认为叶永彬处事不够稳重,于是让他俩注意点儿,有事儿多与叶永彬沟通。两人唯唯诺诺地走了。  相似文献   
30.
徐张杰 《理论月刊》2006,(8):117-119
世纪之交,作为反馈社会生活信息的小说创作,虽然仅是阶段性的文学插曲,却以它“自律性”的节奏,弹指着社会转型时代“世俗”社会的不和谐基调。由此,本文试图从误释的叙事操作、媚俗着读者感观、迷惑于轻质扬文等现象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