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2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变成民主党派成员的自觉行动,关键在于民主党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民主党派成员具有不同于其它社会群体的成员结构特点、思维特点、行为特点和时代特点,其价值认同是一个更加理性和独立的过程,要实现其价值认同,必须转变观念、改善方法、更新技术。  相似文献   
63.
深入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和重点。但从我们调研情况看,一些单位主题教育仍然存在着理论学习不深.把握根本不准.知行结合不紧,方法手段不活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着力深化主题教育。  相似文献   
64.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知"的方面,并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使用,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怎么理想,"知而不行""知而逆行"的状况普遍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知",更要让学生"行",以"知"导"行",以"行"促"知",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65.
知行观历来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焦点话题。对于儒家哲学而言,知行问题更多地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探究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论视域,可知其是在批判继承宋儒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实践体悟为依据,以补偏救弊为宗旨,开创性地提出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真知即是行,意即行之始,知行合一乃圣学功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前人在探讨知行关系时的理论视域方面实现了超越性的突破,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唯心主义本体论和忽视间接经验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66.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在具体贯彻落实时,要切实把握好四个方面:"知行"统一、"长短"并重、"情法"互补、"静动"有为。  相似文献   
67.
教育界普遍认为"道德知"和"道德行"之间是不证自明的因果逻辑关系,"知行一致"是德育的极致目标。但现实情况是,道德生活领域里存在着大量"知行不一"现象,从心理学上分析,道德上的"知行不一"是与道德规则的判断能力、道德规则的心理认同、道德规则的责任分散及服从权威或盲从大众等紧密相关的。因此,如何从心理学的视角下来解读道德上"知行不一"的种种表现及其背后的诱因,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69.
视野     
让文化在“以文化人”中彰显价值 2012年第17期《红旗文稿》刊登邱炜煌的文章,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学识内化为精神、修养、人格和力量,给自己以信心,给别人以温暖。真正的文化人应该仰望星空、施展抱负,古代士大夫尚且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的文化人应该更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文化是对知行统一的体验。文化人不能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相似文献   
70.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