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51篇
工人农民   198篇
世界政治   15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2篇
法律   1493篇
中国共产党   6212篇
中国政治   8082篇
政治理论   1167篇
综合类   139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1101篇
  2013年   1429篇
  2012年   2085篇
  2011年   2253篇
  2010年   2229篇
  2009年   2118篇
  2008年   2030篇
  2007年   1440篇
  2006年   1705篇
  2005年   733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黄燕 《行政法制》2006,(1):20-22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关于法律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国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外国学者们早已致力于此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最早提出“法律文化”概念的学者是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他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到:“‘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首先它涉及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认识、看法和行为方式。尽管每个人对于法律制度的看法不同,但一般说来,在不同的国家或群体中还是有一定的看问题的方式,从而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各种法律文化是习惯法的主要部分,这些习惯法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后就法律文化释义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目前我国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52.
祥云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五”以来,祥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培植烤烟、蚕桑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强村富民,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06年,全县建成优质桑园基地10万余亩,有桑农26370户,全年养蚕9.2万张,产鲜茧3800吨,销售鲜茧收入突破1亿元。而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云南驿镇棕棚村成为了全县、全州发展“一村一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53.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过去五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描绘出了今后五年北京发展的宏伟蓝图,集中反映了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必将激励1500万京华儿女为开创首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54.
《今日浙江》2006,(5):66-66,F0003
近年来,诸壁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打造“品牌强市”目标,从名牌培育、提质和示范这三个重点环节入手,把实施“质量兴业”,打造“品牌强市”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实施名牌战略初显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诸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富民强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迄今,全市已拥有16只国家级品牌(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3只,中国驰名商标3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4只,国家免检产品12只,省级品牌112只。以2004年为例,品牌产品的年总产值达32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40%,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323.6亿元和35.6亿元。构筑“品牌强市”的良好环境营造浓厚舆论环境。多次召开全市“质量兴业,品牌强企”工作专题会议,凸显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在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开设名牌专栏、播放电视专题片、编发“质量兴业,名牌强企”专刊;组织浙江名牌以上企业向全社会发出“质量兴业.品牌强企”倡仪书。在“质量月”活动期间,组织全市各级名牌企业和优质产品进行上街宣传,对四级名牌企业和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先进个人进行登报表彰。利用博览会、质量月和“科普节”等重要节会和活动.宣传、推介诸暨的名牌产品,充分展示诸暨市名牌产品的整体形象,提高全社会对名牌产品的关注度。邀请有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共同参与“市长质量奖”等评价活动,使创牌变成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建立优良政策环境。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质量兴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打造品牌强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企业创强争先奖励政策意见》和《诸暨市重点区域品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名牌培育、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全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将创牌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以及镇乡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加大政策奖励力度,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奖励30万元,对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浙江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从2005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实施“市长质量奖”制度,印发《诸暨市市长质量奖考核实施办法》,对追求和实现卓越经营绩效的企业授予最高质量荣誉奖。打造优质服务环境。成立质量兴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建立由相关经济综合管理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参加的质量兴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块状特色产品和重点工农业产品分布和发展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名牌培育发展规划,使品牌培育、发展有计划,有重点,逐年推动一批骨干企业争创各级名牌产品,提高创牌成功率。健全名牌产品跟踪管理制度,建立名牌产品档案,掌握各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动态,促使名牌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健全基层技术机构,先后建立轻纺、机械和珍珠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技术机构升格为省级行业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健全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价制度,促使企业不断捉高产品质量和信誉水  相似文献   
5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全会分析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铁路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和谐型企业。一、打造和谐型铁路企业,思想观念上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企业的本质是科学发展,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确立与路局直管站段新体…  相似文献   
56.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近期,我专门就投入这一课题,对市直有关部门及大余、赣县、信丰、南康等四个县(市)进行了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企业等方式,对各地贯彻落实市委“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工作部署,加大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总的认识是,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投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57.
要言要讯     
我们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4月30日,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尤其要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58.
白津夫 《奋斗》2005,(11):43-49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所谓“承前”,就是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十一五”的改革和发展.为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以下方面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59.
《精神文明导刊》2005,(1):31-31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流入嵊州,至2003年底,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已逾10万人,占总人口的13.51%。这一群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就业环境,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市外来人员管理服务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  相似文献   
6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历史证明,27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就,都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密不可分。改革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