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3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380篇
中国共产党   606篇
中国政治   967篇
政治理论   175篇
综合类   2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郑功成 《思想工作》2005,(9):i0021-i0024
只要不是对中国有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它彻底地化解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增长与供应极度短缺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促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步人了富裕阶层的行列。因此,对中国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给予任何赞誉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42.
论宏观经济的重与好--对宏观经济极限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勇 《探索》2005,(1):71-75
由于存在资源要素的瓶颈限制,宏观经济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张,必然存在着极限规模。本文通过对古典经济有关宏观经济极限规模观点的总结,分析“乐观学派”论证的有效性前提,证明:宏观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不可能变得更大,但可以变得更好。同时从理论上说明了更重的经济与更好的经济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发展更好的经济。  相似文献   
43.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循环经济在我国尚属于新鲜事物,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制度规划、立法实施、发展科技、宣传教育等方面着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4.
论人本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激励机制在人本管理中的作用人有着一种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同时,个体的目标也只有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时,它才有可能得到支持。这也正是激励机制作用的一个前提。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洛宾斯在《组织行…  相似文献   
45.
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以实践为逻辑出发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也相应地改变了本体论问题的提法和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方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从而转变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充分说明了人类世界的实践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与超越。  相似文献   
46.
王学礼 《求知》2012,(9):32-33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经济社会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47.
李国庆 《工友》2012,(6):14-15
“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能量才能得到如意郎(娘)君。”有调查报告称,中国单身男女因受累于社会舆论等压力而导致娶嫁难。社会上婚恋观与物质经济进一步挂钩,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重,父母代单身子女征婚甚至代为先期接触了解对方,甚至插手婚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让婚恋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8.
朱敏 《检察风云》2012,(16):16-18
詹姆斯·法洛斯先生将他的困惑,留在了投给大西洋月刊的稿纸上。在美国,那是一份最受尊敬的杂志。他的困惑,正在于我们面临的“中国梦”问题。作为一个旁观者,与不少到过中国的其他朋友一样,他发现当今中国人几乎无所信奉,改善物质生活成了全部意义所在,于是不无嘲讽地诘问:“除了钱以外,他们还梦想其他东西吗?”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流量大幅增加,交通拥堵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市的综合交通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道路通行效率不足。尽管我市已经采取了小客车"双限"政策,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状况依然存在。机动车行驶速度逐年下降,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天的高峰时间,主干道路段机动车的时速约为6公里左右,甚至仅达到4.7公里/小时。机动车流量达到饱和或超过饱和的路口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0.
作为追问"是者"的主体,"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探寻西方哲学的一条线索。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性"的转向,并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结论。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建立,马克思将社会关系追溯到历史的物质生产,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物质生产这一观点。"物质生产"与"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并不冲突,而是着眼于现在—未来不同纬度对于人的本质的解释。可见,该理论的逻辑进程为感性的个人→一般的人→具体的个人,物质生产是根本立足点,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应然的、历史的本质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