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案例二则     
通过对现场血迹分布情况的分析,成功破获了一起聋哑人故意杀人案;掌握"十字形"开锁器的原理,熟悉利用"十字形"开锁器作案的现场规律,注重现场勘验,便于判定作案手段,对案件定性和开展侦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打击工具的垂直抛甩状血迹形态。方法选择常见的菜刀、匕首、方锤、铁管作为打击工具。用沾新鲜鸡血5 m L的工具自上而下进行垂直抛甩,对距离垂直墙壁30 cm处形成的血迹形态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对抛甩血迹的整体分布特征(跨度、宽度、密度)、起始血迹的形态特征(长度、宽度、接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匕首形成抛甩血迹的分布跨度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宽度上,菜刀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密度上,除菜刀与方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工具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锤较其他三种工具在起始血迹点长度上最长(P0.05);菜刀与方锤、匕首与方锤在起始血迹点宽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一类型的打击工具所形成的垂直抛甩血迹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用于命案现场推断打击工具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被EOS染色剂处理后的血迹进行DNA检验的初步方法。方法制备EOS染色剂处理的血迹样本,分别采取纯水擦拭、75%酒精擦拭,或手术刀刮取血痕浸泡于纯水中、759/5酒精中,然后提取DNA进行下一步检测。结果采用刀刮取血痕浸泡于759/6酒精中,提取的DNA检测结果较好。结论初步实验显示,经EOS染色剂处理过的血迹,可参考刀刮取血迹置于75%酒精浸泡后提取DNA做下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104.
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太多,办案人员反倒不知重点从何处入手,甚至容易先入为主,将从线索中推理出的可能性当成事实,致使案件最后走入迷途。2000年12月30日深夜在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发生了一起灭门事件,目前日本警方公布或媒体披露的情报,除了事实本身之外,或多或少都带有他们的推测,而这些推测至今没有结果。  相似文献   
105.
高坠案件现场勘察在死亡案件中比较特殊,本文通过两个案例中对高坠现场的血迹检验、分析从而发现重大隐情的情况,说明在高坠案件现场勘察中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两点一线",更要关注血迹检验这一细节。  相似文献   
106.
国森 《警界科海》2003,(10):36-42
由于在本案中血迹的鉴定及喷溅血痕的分析是检方的重要武器,故我在法庭调查时便施出我累积多年出庭经验而发展的一套“李氏血迹鉴定速成法”,拿一张白纸及红墨水,模拟血滴在不同情况下及不同角度下产生的血迹及喷溅痕;高潮处是当我用力向白纸上的红墨水一拍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吓了法官及检、辩方一跳。不要10分钟,原来对“血迹型态迹证”完全不懂的陪审团可以马上有概念,进而对我提供的血迹鉴定结果分析有所体验。  相似文献   
107.
不同高度滴落血在3种不同载体上的形态和平均直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犯罪现场一般都会留下各种血迹,如滴落状、喷溅状、流柱状、擦拭状、抛射状血迹等[1,2],能够反映出血迹形成的方式、受害人出血时的位置、出血后的活动情况以及案件发生过程中其它有价值的信息,据此可以重现犯罪现场所发生事件的过程,在甄别证人证言及犯罪嫌疑人供述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将抗凝人血从不同高度垂直滴落在表面光滑程度不等的物体上,对物体上血迹的形态和大小进行测量和观察,旨在找出垂直滴落血迹的特点及形态变化规律,为分析鉴别刑事案件现场的血迹特征提供实验参考资料。1材料与方法将滴管吸满新鲜的抗凝人…  相似文献   
108.
刘静坤 《人民公安》2009,(21):54-56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口特征和血迹模式,侦查人员需要研究各种类型的武器及其使用方式。这将有助于重建这些武器在当下案件中可能的使用方式,或者至少可以提供可能的解释,从而验证或者排除特定的假说。有些情况下,在犯罪现场勘查阶段无法确定武器的类型,但是在尸检阶段却可以大致推断出武器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9.
文献中关于回溅血迹的报道,多数是头部遭到枪击的案例,即使对回溅现象的实验研究,也是利用动物头部做模型,少见有胸部被枪击后出现回溅血迹的,笔者在实际办案中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另一起枪击案件,对产生回溅血迹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0.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部,属严寒地区。每年结冰期长达4~5个月,一般气温都在零下2 0℃左右。这个季节中发生的杀、伤人案件,现场尸体和血迹受低温和冰冻影响,很难按一般规律判断死亡和损伤时间。为此我们进行了低温下血滴的变化实验,获得了不同载体上血迹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鲜血来自医院献血者中随机收集。载物为收集4 0cm×1 0cm面积的石块、冰块、铁块、玻璃块和木块。方法:在室内,用吸管分别按1、2、4、8、1 6滴,滴落人血于上述各种载物上,然后移到室外将结果仔细进行观察并予以记录(见表1 )。表1 室外低温下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