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132篇
工人农民   80篇
世界政治   56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0篇
法律   1139篇
中国共产党   2716篇
中国政治   3288篇
政治理论   1015篇
综合类   8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837篇
  2013年   792篇
  2012年   1079篇
  2011年   1083篇
  2010年   943篇
  2009年   987篇
  2008年   999篇
  2007年   655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异及其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别。前者推崇整体统一、直觉感性、中庸调和及内在超越,后者注重个人独立、逻辑论证、矛盾斗争及外在超越。这些差异对中西方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显著影响。面对与西方的发展差距,我国要想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2.
连锦添 《台声》2002,(1):24-25
2001年10月15日至24日,笔者应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的邀请,参加由全国记协组织的大陆媒体记者访问团,从台北、基隆、台中、台南一路走到高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我们自然格外关心台湾经济状况到底如何,老百姓面对当前经济境况怎么办等问题。好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环境里,只要处身其中,无需刻意钻研,就能耳闻目睹许多真实情况。夜访地摊台南市赤嵌楼附近的精品一条街,是著名的旅游购物区。入夜,霓虹闪烁。精品屋边上到处是地摊,不断有摆地摊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一些原来的“白领”,以及装扮时髦的女青年…  相似文献   
143.
西方宪政中“三权分立”的历史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神秘主义或政府的内在价值出发解释"三权"分立的合理性是不够的.要理解为什么是"三权"分立,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寻找答案.从历史上看,三权分立是政府职能不断归类和抽象的发展结果,是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制衡政治权力的历史结果.因此,三权分立制度是社会变迁、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是混合政体理论及其实践演变的目标,具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4.
近年,我国安防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安防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目前正朝着产品多元化、管理规范化、产业规模化、人才精英化及市场国际化方向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5.
人性论视角下的中西方传统行政文化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善论与性恶论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主流人性思想。总的说来,性善论思想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主导影响是消极的,性恶论思想对西方传统行政文化的主导影响则是积极的。不同的主导影响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行政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异。实现我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吸取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行政文化的优秀成分,避开两者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6.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147.
王宏林 《中外法学》1992,(5):78-80,62
<正>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答客问"(裁《法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答问》)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若干词条的内容提出了批评性意见。笔者以为,《答问》的有些意见是正确的;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然而,《答问》对"civil law"一词涵义的论断,笔者持异议。  相似文献   
148.
<正> "法律文化"的概念在苏联已经讨论了大约二十五年。由于苏联法律研究学会以政治学的研究为中心,又由于"法律文化"概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前进性的观点,因此,与西方相比,这一概念在苏联更多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尽管苏联学者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文章总是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但苏联的法律文化观点依然与西方的观点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苏联学者中最早讨论法律文化的是E.A.罗卡  相似文献   
149.
<正> 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近代史上,为了改变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列强入侵所造成的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先进的中国人曾多次掀起"向西方学习" (确切说,应为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的热潮,以救亡图存、变法革新、振兴中华。其实质是推翻反动的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变封建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为此目的,无数志士仁人曾奋斗终生、前仆后继,不惜流血牺牲,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努力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历史毕竟是无情的: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不可能真正开出资本主义之花,结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之果。出  相似文献   
150.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中的主体,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辩证法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中经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再到哈贝马斯的具体的包含丰富差异的社会历史共在主体,主体在历史观中的作用和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流变的背后,深刻反映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问题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