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587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52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共最高领导人为何称总书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党史中,有两段时期中共中央委员会设立总书记,不过那个时候,总书记并不是中共最高领导人。第一段时期是从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党的最高领导人是主席毛泽东。另一段是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前。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已担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一职,他一人兼任主席和总书记两职。这颇类似于1943年后毛泽东以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身份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从此,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头衔变为总书记。那么,总书记的称呼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人员少,事务少,所以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3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中共二大、三大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人陈独秀称委员长,直到四大时改称总书记,总书记仍是陈独秀。至于为什么一大时将党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书记,有党史专家认为,书记在当时是最小的官职,即书记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书、秘...  相似文献   
82.
在传统党史学上,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而其路线的理论体现则是"二次革命论".但是,正如陈独秀的个人经历与政治道路会发生复杂的变化一样,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也有其演变的三个阶段:即大革命时期、"六大"前后、晚年.在演变的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变化,有同有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3.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周佛海作为旅日方面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会后,由于选举出的中央书记陈独秀暂时在广州无法回上海任职,就让周佛海临时代理陈独秀的书记职务。但回到日本后,他就等于退出了共产党,只是没肓“办理退党”手续而已,他是“一大”13名代表中最早退出共产党的,1924年5月,周佛海从日本回到广州,9月他正式退出共产党组织。从此他投向国民党,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和“三民主义理论权威”;抗战爆发后,他又当了汪伪阵营的第三号大汉奸。周佛海为保退党?这个问题党史界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让我们还是从周佛海的成长过程来慢慢揭开问题的真相吧!  相似文献   
84.
要尽人皆知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中原,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古到今出了不少世界级的名人:老子、庄子、管子、三曹、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等,还有一个不大为人知道的大商家周学熙。但有两个现象引起人们的思索,一是这些大名人很少在安徽发展,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二是这些人物中很有几个是盖棺尚不能定论的有争议的人物,远的如曹操,近的如李鸿章、陈独秀、胡适。曹操,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充满权谋和奸诈的政治家,戏剧舞台也一色是反面的人物,戏台上他一出场的定场诗就是这么四句:“别人笑我是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别人比我身先死,我…  相似文献   
85.
谭译 《党史纵横》2001,(3):8-11
在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史上,陈独秀是第一位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争议人物.在"五四运动"和建党初期,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思想界的明星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那时候"南陈北李"的业绩和人格曾令多少有志青年所仰慕啊!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几乎完全断送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没争议的,那就是陈独秀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有生之年对辽宁的关注便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86.
刘海梅 《传承》2013,(5):30-31,37
陈独秀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复思考,考察了苏联的内外政策、中国及世界的现实,以异乎寻常的洞察力,深入到中国与苏联政治制度的内部,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和反思。但由于他晚年远离了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些见解在有着非凡的预见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狭隘性。  相似文献   
87.
2003年第10期<党史研究资料>发表马连儒的<陈独秀在制定党的政治纲领过程中的贡献>,引起丁卫平的注意,并于2005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低纲领若干问题的探讨--兼与马连儒先生商榷>,对马连儒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2007年<中共党史研究>第4期上,马连儒又发表了<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党的二大--与丁卫平商榷>,作为对丁卫平的回应.他们二位是否还会继续争论不知道,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别的学者参加进来.不过,我的老朋友马连儒做学问很认真,如果丁卫平再写文章讨论,肯定他还会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想参加他们的争论,只是说点由此而引起的想法.  相似文献   
88.
刘继兴 《传承》2009,(9):11-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那一场场硝烟弥漫的论争,充满了激情、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  相似文献   
89.
在北京沙滩繁华的五四大街路口,安设着一座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题的、名为“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大型雕塑。有人惊诧地发现,这座雕塑的浮雕部分镌刻着青年毛泽东、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的头像,却独缺五四运动中那位最重要的领袖人物——被毛泽东曾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于是,有学者呼吁“整改”一下这违背历史事实、受到了“左”的思想束缚而创作的雕塑,还“陈总司令”一个应有的位置.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的新一页”。  相似文献   
90.
法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善法、主张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义构成了陈独秀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实质法治的始终关切,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别关注,对法律作用的充分肯定则是陈独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色.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的复杂与变化,陈独秀法治思想也存在着抽象化与形式化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