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9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医药卫生行业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有加强医药卫生规制的现实需要。经济学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刚性需求、外部性理论、医疗服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等理论为政府加强医药卫生规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看,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首先应抓深化改革,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新体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是一项现实的选择和正确的决策,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3.
西方组织压力理论一直在引导和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面起了积极有利的作用。通过对几个主要的组织压力理论模型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一些共性和差异,以及它们目前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可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4.
对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 ,就要对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西方国家既判力理论、避免双重危险理论等原则中所体现的有益价值观 ,也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在构建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加以吸收。通过研究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 ,推动刑事诉讼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刑事再审制度 ,努力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45.
党组是落实党的领导和执政的中介机构,是把党的领导和执政贯彻到非党领导机关中的桥梁和纽带。应当以历史的视角、开放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系统梳理党组的历史发展轨迹,切实解决好党组的理论架构问题,充分开发党组的制度性功能和潜能,以党组的作用发挥拉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6.
面对发展中国咨询产业/专业这一命题,务须秉持中外比较研究的视角,通过澄清工业、行业、职业等相关概念来界定什么是产业和专业;经由分析咨询概念的5种不同应用以剥离、发现和鉴定具有实质意义之特定的咨询活动,并厘清咨询产业和专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需从专业化运动理论角度解析出在中国发展咨询产业/专业的4方主体以及主体际的分工,并提供解决由各自分工任务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之理论视角。唯其如此,方能为中国咨询产业/专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宏观理论基础,同时为在中国发展其他服务型产业/专业提供一个统筹兼顾、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7.
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肯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借鉴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它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精华,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成果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创新。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8.
美国霸权的形成除了依赖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外,还有其深远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积淀,即霸道意识、天赋使命、实用主义。美国霸权以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和新帝国主义论为理论支柱。从本质上讲,这些理论的背后,是美国美国要用一切手段把他们自认为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制推行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要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9.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肩负着专业入门和兴趣培养等重任,对于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依据我校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最后再到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formulate new and more precise predictions regarding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injustice via insights from resource theory. The three theories share focus on discrepancies between actual and ideal states of existence as well as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discrepancy. But they also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i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theorizing about these matters. Equity theory conceptualizes discrepancy as a perceived mismatch between inputs and outcomes; multiprinciple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ies view discrepancy as a mismatch between expected and applied distribution and procedural rules, respectively. Resulting feelings of inequity/injustice may trigger attempts to restore justi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source theory, discrepancy concerns an inappropriate match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 provided and received resources. This leads to frustration which, in turn, may trigger attempts at retaliation.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ies are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ir inability to match specific discrepancies with appropriate behavioral reactions. Behavioral predictions are based upon established congruence between behavioral reactions and violated procedural rules as well as type of inequity, as determined via their respective resource isomorphism.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integration attemp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