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篇
  免费   51篇
各国政治   37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篇
法律   508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165篇
综合类   2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能源形势和安全问题,因而制定一部《能源法》是十分必要的。《能源法》应当将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益、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作为其立法宗旨。《能源法》应当定位于能源领域的综合性立法,主要对涉及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管理、能源环境保护等全局性的问题和其他单行能源法不予调整的问题加以规范,发挥宏观管理和对各单行立法加以协调和拾遗补缺的作用。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组成的《能源法》起草小组起草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听取意见,去粗取精,相信能够成为一部科学和实用的《能源法》。  相似文献   
72.
实践表明,我国保护环境的传统模式即行政执法方式是失灵的。当前,探索司法介入环境保护的新模式是必要的,而环境司法的首要问题就是环境公益诉权的问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赋予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同时,还要探索检察机关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过程中的诉讼地位、处分权的规制、证明责任的分配、诉讼时效等程序机制,以达到既保障且诉权、又加以合理规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陈玉林 《学理论》2012,(7):21-22
目前区域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区域和谐,不仅包括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包括区域内经济和环保等问题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和谐,区域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同步。以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为研究点,试图构建一个可行的区域和谐社会的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74.
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环境权之本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已是必然趋势。基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诺顿的弱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可取的。奠立于该伦理观之上,环境权的主体就只能局限于人类,包括自然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环境权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要是环境法主体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无论是实体的还是程序的、无论是开发环境方面的还是利用环境资源方面、也无论是自然人的还是社会的抑或是国家的等都属于环境权大家庭的一员。各个具体环境权元素因不同的权利主体而不同。  相似文献   
75.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突出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环境行政规划,是对环境问题最直接的指南针。可是在目前阶段的环境行政规划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先引入环境行政规划的概念,分析目前我国环境行政规划的断片化现象,然后采用经济学中成本—收益的分析模型对目前环境行政规划立法与行政领域断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继而得出如何解决环境行政规划断片化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76.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内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一种是多个人的环境权益,只有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才是真正的公益。由于人类处在环境共同体之中,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维护责任理论应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石。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应根据中国国情,建立法律解释型和立法型两种基本类型的制度路径。同时,环境公益诉讼研究应坚持发展逻辑与实证逻辑有机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7.
Local government is often characterised as being well-placed to enact a successful agenda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because of its closeness to both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assumption is correct in terms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programs in rural Australia. Using case studies with eight loc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in Queensland and New South Wales, the article documents three different positions on a continuum of environmental engagement. These are 'disengaged', 'moving towards engagement' and 'engag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the resource constraints facing rural local councils limit their capacity to engage wit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78.
Based on data from two opinion surveys conducted in 2000 and 2008, this study shows that Hong Kong people have been consistently highly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latively pess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re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Such pessimism is arguably related to their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government's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and enforcement agency and three selected enforcement cases, the study further finds that the people's lack of confidence can be traced to the government's failure to bring about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far‐sighted environmental strategy with sophisticated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detaile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9.
环境侵权损害通常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其损害后果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显现出来。公司在存续期间的污染行为,其损害后果可能直到公司终止后才最终显现出来。为弥补环境受害人的损失,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在公司和社会两个层面建立公司终止后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机制。  相似文献   
80.
为了应对环境犯罪的新挑战,充分发挥刑法防范风险的机能,刑法的介入时间必须提前,介入范围必须扩大。以"截短的犯罪构成"理论为视角,分析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提出了转变立法理念、改进罪刑体系与犯罪构成要件,以及完善污染环境罪、破坏植物资源犯罪、与环境相关联的走私犯罪、渎职犯罪等个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