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8篇
  免费   95篇
各国政治   88篇
工人农民   61篇
世界政治   8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8篇
法律   1290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298篇
政治理论   253篇
综合类   10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徐敏 《行政与法》2012,(2):10-14
"晕轮效应"是一种主观心理臆测,是一个不可忽视、又无处不在的评价偏见,具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弥散性的特点。它存在于考官队伍中,对公务员的选拔工作会造成负面影响。"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公务员的面试过程中是不可消除的,因此,应该从主观上主动地去避免、克制,并且还要建立严格的选人用人制度,在客观上防止"晕轮效应"的出现,使"晕轮效应"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面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努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拔人才,求得面试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2.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12,(8):7-8,9,10,11,12,13,14
我国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和披荆斩棘的艰难,但总体上廓清了法治天空中的许多迷雾,促使中国开始迈入法治初级阶段。1982宪法在恢复和加强民主法治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的法治状况还有后退之忧。今后法治建设的目标应当由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治国,建设宪政国家。法治改革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民间的维权活动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党政内部改革派力量结合,上下互动,政治改革与法治进步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公务员是组成政府行政机构的主体,公务员的行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武装公务员,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应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4.
宅基地权属争议主要是宅基地权属确定之前的,有关宅基地的占有、使用、收益过程中产生的,除宅基地侵权、宅基地违法及其他宅基地纠纷以外的各种争议和争执,它与宅基地侵权、宅基地违法及其他宅基地纠纷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当按照行政处理前置程序、现有利益保护等原则处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宅基地权属争议处理程序主要有协商、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  相似文献   
115.
Having developed conceptually and analytically civil society as a sociological category (based on a conceptual reflection stemming from a theoretical-epistemological dialogue between the collectivist and liberal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accounts for the implications that allow us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of civil society in contributing to democratization. Throughout this work the dynamics that characterize 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community –ambiguous in as much communities with exceptionally strong ties between its members can provide both elements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ociety as well as obstacles to its growth– are analyz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role of communities in relation to civil society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ivil strengthening of citizenship will depend on several factors, particularly the mechanisms available to build consensus within the community. The threat stemming from neopluralism as a novel discourse of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both for the 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 is explored.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discourse for democra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6.
人民调解的优势具有主动简捷、及时和经济及广泛的特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非诉讼程序,属于民事司法程序;确认调解协议前法官须向当事人履行询问、释明的义务;启动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当事人需向法院交纳相应的申请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期限限制在5—10个工作日内。若调解协议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则可在10个工作日的基础上增加5个工作日。应尽快建立司法确认程序,为人民法院审查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提供程序法依据,使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不但有实体法依据,而且有程序上的保证,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complement and guid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ivil society. The core argument is that civil society must be understood, not as a category of (post)industrialized society, but as one of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ivil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individualism that is sustained and protected by the civil values of autonomy and emancipation. This, accordingly, implies that empirical data of civil society can be understood most fruitful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lassical sociology, however, perceives this very individualism and its values as being antagonistic to its own civic vision. Hence, the crucial question is whether there can be any scope for citizenship, classically understood, within civil societ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ivil society. Thereafter, two distinct civil society perspectives—mediating structures and Tocquevillianism—are explored to see how civil individualism and citizenship relate to each.  相似文献   
118.
民事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关民事检察建议的立法却流于粗疏,检察实践中民事检察建议的做法也不统一,这些因素制约了其法律效果的发挥。针对民事检察建议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完善民事检察建议的立法,是民事检察建议法律效果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我国隐私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其原因除人们的认识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法律对此无完整的规范。隐私权有明确的定义、特征、内容和构成要件。我国现行法律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采取了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建议关于隐私权的保护应在保护公民人身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法律即民法通则中有所体现,使隐私权和公民的其他人格权一样,在立法上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0.
民事公诉制度质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近来不少学者主张在我国应尽快建立民事公诉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事起诉权,而从保护社会公益、解决群众性纠纷、保护弱者和加强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分析,民事公诉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和在实际运作上可能陷入困境.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解决相关问题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检察监督,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参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