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6篇
  免费   134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992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681篇
政治理论   102篇
综合类   24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66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42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简论讯问论辩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讯问论辩是犯罪嫌疑人和讯问人员之间进行的追究与反追究的一种论辩。论辩的成功与否,除了论辩技巧外,论辩双方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原则有:依法原则、平等原则、论点明确原则、理由充分原则、服从真理原则、严密逻辑联系原则。讯问人员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讯问中始终掌握讯问的主动权,取得讯问的成功。  相似文献   
92.
谈抢劫犯的犯罪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主要包括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爆炸、纵火、绑架、劫持等8类恶性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以抢劫案件为高发,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因此,抢劫犯罪已经成为暴力犯罪中影响最坏、社会危害最广、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的犯罪。文章从犯罪人个性角度出发,运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分析了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93.
略论网络环境对犯罪动机的强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的高发性表明网络环境对于犯罪心理的形成会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是犯罪动机的建立。在网络环境中,人的需要、犯罪条件、个体消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都有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犯罪动机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94.
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策在古代汉语、英语中,各有解释。国外学者也有不同的定义。学者对刑事政策所下定义各不相同。对其进行初步整合与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95.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家补偿制度是国家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一种司法保护措施,它不仅体现了国家抚慰被害人的人性化治国理念,也表明了国家自愿承担国家义务的负责态度。国家补偿制度确立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学说:国家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和社会保险说。各国的国家补偿制度因受不同理论思想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从各国的具体制度设置来看,构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及时补偿原则、优先保护原则和就低不就高原则。确立国家补偿制度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件:第一,适用补偿的对象。第二, 申请补偿的条件。第三,补偿审议的机关。第四,补偿范围、金额及方式、补偿程序等。笔者认为,从现在经济层面、认识层面、制度层面等诸方面看,在我国确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96.
刑事强制措施是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采取的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对于刑事强制措施的制度设计应当从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出发.  相似文献   
97.
作为一项于刑事侦查中应用普遍的剥夺人身自由措施,留置手段一直被排除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视野之外。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损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作为国家基本法律的尊严。因此有必要从现行刑事强制措施系统内部缺陷及相关外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入手,探讨我国刑事侦查中剥夺人身自由措施的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98.
犯罪心理测试作为科技发展的一项成果,在许多国家刑事诉讼中已经得到运用,也显示了其作用.我国自引进这项技术以来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理论上仍存在着较大争议.我国目前并无对犯罪心理测试的明确法律规范,也就使得其实施虽然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进行的,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程序规范.这是与程序法治所格格不入的,必须从诉讼法的角度对其应用程序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99.
按照目前我国的反腐体制,党员、公务员的违纪行为由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达到犯罪程度的移交司法机关办理。由于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性质不同,这就需要将其转化为刑事证据。言词证据的转化实行实体和程序双重审查的方法,实物证据的转化只进行程序上的审查。对纪检监察人员违反规定取得的言词证据,原则上应予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违反规定取得的实物证据,原则上不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使用秘密调查手段获取的证据,实行例外不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使用调查陷阱和私人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应予排除。  相似文献   
100.
习惯法的刑事司法适用:举证与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法之刑事实体机能的挖掘,最终是为其进入刑事司法操作开辟道路。本文的理论意图在于,对习惯法在刑事司法操作中可能面临的具体难题予以探讨。文章着重分析了习惯法的举证与审查问题。对前一问题而言,文章首先剖析了习惯法作为“事实”的性格,由此确立了其作为待证对象的地位。其次,文章结合习惯法在整体犯罪论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分而治之地探讨了其举证责任的分配机理。就后一问题而言,文章主要从审查的必要、内容、标准等几个侧面入手,进行了讨论。其中,特别突出了民事上“公序良俗”原则之于习惯法刑事司法审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