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9篇
  免费   99篇
各国政治   68篇
工人农民   82篇
世界政治   3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4篇
法律   740篇
中国共产党   267篇
中国政治   517篇
政治理论   576篇
综合类   1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权力边界、政府信用与行政法治--以对"网吧"的治理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即“网吧”)的治理 ,反映了我国行政许可的权力边界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行政执法和政府信用问题。政府职能的严重错位和运动式的执法方式最终损害的将是政府的信用和形象。  相似文献   
32.
县级政府管理创新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县级政府管理是整个政府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改革 ,管理制度的再建 ,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理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重庆市开县麻柳乡的改革经验为范本,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总结出服务型政府的四大行为要素:问政于民,决政于共,行政于和,监政于公,认为这四大行为要素对于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是党的传统工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4.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理念上的保障。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5.
政府法制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府法制监督是实现依法治国和顺应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必然要求,是防止行政权被滥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推动政府法制监督应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6.
警察权力是一项强大的公共权力,它一旦被滥用,会直接侵害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具有很大社会危害性。尽管近期我国对警察权力的运行作了进一步规范,但并未确立完善的警察权力的运行机制,导致警察权力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频仍。任何权力都应受到限制,只有对警察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和制约,才能防止警察权力滥用,使警察权力能合法、合理地运行,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37.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依赖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而作出投资决策和操作动作。因此,为了公平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就需要对会计行为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规范,以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所存问题着眼,探究造成其不规范的具体根源,并且提供一些相应得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8.
加入WTO以后,地方政府将面临着知法、立法、司法和守法方面的挑战;面临着依法行政、公正行政、公开行政方面的挑战;面临着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市场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39.
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是现代各国的共同作法,也是 WTO 的要求。体育产业化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客观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关于体育设施和服务方面的政府采购制度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0.
贾博 《行政与法》2007,4(9):8-11
地方治理理论作为研究公共事务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是新兴的治理理论基本理念在地方政府层面的具体化。地方治理理论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和改革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地方政府应当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公共利益的保障者和公民参与的推动者;应当构建积极的公民资格,培育强烈的公民精神;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网络,为地方治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