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司法独立、程序理性和职业同质是现代司法权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本质要素;而受传统司法文化的牵绊,这些本质要素在当下中国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应该寻找隐于其后的文化积弊,通过对工具主义司法观、实质思维模式和道德至上选任标准的反思和批判,为当代司法实践问方抓药。  相似文献   
92.
美国的宪法制度与其法律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秉承了人类文明中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它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某些偏执性和局限性的影响,因而欠缺了对宪法的现代性因素的发掘力和整合力。宪法的现代性因素是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政治文明以及国际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93.
在我国经济紧缩时期,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力图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阴影,但效果十分有限,原因在于,我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对经济的“复苏”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刑事政策的历史和现实作用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和运用这一政策,充分发挥其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震慑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95.
武田泰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战后派作家,二战期间作为辎重兵参加了日军的侵华战争。武田泰淳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小说,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战地纪行、日记和信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军侵华的暴行,并对侵华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通过研究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和战地作品,可以窥视以武田泰淳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战争前后对华态度的转变以及对侵华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96.
陈康 《政法学刊》2004,21(2):85-88
为实现执法观念与执法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从第一线执法现状出发,应解决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公正正义与公平正义、公正执法与效率保障、职能独立与警务泛化、行为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等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和矛盾阻力。  相似文献   
97.
面对形势严峻的侵财犯罪,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应该认真反思,转变传统观念,拓展侵财犯罪侦查模式,充实和创新侵财犯罪的侦查机制、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8.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国家工业化的战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莺 《桂海论丛》2006,22(4):77-80
农业合作化运动因其规模巨大、影响广泛、过程的跌宕起伏以及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后续影响的深远而使今人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国家工业化战略决策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选择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与当时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战略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高校学风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现在各高校都意识到学风建设对学生成才和高校发展的重要,也非常重视学风建设。但高校的学风状况仍堪忧。本文试图通过对学风建设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根据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几点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0.
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中国的市民社会或者为实现现代化法治进行论证。"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是中国法学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取得成果颇多的领域。法学界在运用这一框架时并未保持必要的警醒,对该框架的理论前提或预设很少质疑,而对于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也没有深刻的把握。站在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对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并对这一框架背后的理念支撑进行分析,这或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