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3篇
  免费   7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228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30篇
政治理论   58篇
综合类   7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31.
在毒品案件的缉查中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通过侦查渠道获取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运用刑事技术手段 ,收集同案件有关的各类物证、书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等其他间接证据 ,并使之相互印证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 ,切实做到案件实事清楚 ,证据确凿充分 ,为毒品查缉工作发挥刑事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随着网络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趋广泛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和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工具的各类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击和防范计算机犯罪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打击犯罪的关键 ,计算机证据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33.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本土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产生之日起就倍受争议,但由于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在许多国家和国际条约中得到确认。在我国全面确立这一规则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所以应结合国情,确立对非法言词证据绝对排除的原则,对非法实物证据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立场。  相似文献   
34.
搜查是公安机关在侦查工作中获取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分子的重要手段,而搜查笔录是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全面记载搜查情况,固定和证明搜查所获证物、犯罪嫌疑人及案件事实等情况的证据文书。其制作是否准确、及时、规范,直接反映了公安机关实施法律,办理案件的情况和过程。文章针对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规范制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35.
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涉及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的价值选择。对其证据能力的不同选择,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目的的能否实现。在我国,对于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如何,理论界说法不一。从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立法及实践,并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及国情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是我国诉讼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6.
在计算机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 ,数字证据的出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计算机数字证据的检验 ,鉴定程序和方法的研究有其必要 ,进而建立一套规范的检验 ,鉴定程序和方法 ,以提高公安机关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功效。  相似文献   
37.
按照目前我国的反腐体制,党员、公务员的违纪行为由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达到犯罪程度的移交司法机关办理。由于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性质不同,这就需要将其转化为刑事证据。言词证据的转化实行实体和程序双重审查的方法,实物证据的转化只进行程序上的审查。对纪检监察人员违反规定取得的言词证据,原则上应予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违反规定取得的实物证据,原则上不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使用秘密调查手段获取的证据,实行例外不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使用调查陷阱和私人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应予排除。  相似文献   
38.
习惯法的刑事司法适用:举证与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法之刑事实体机能的挖掘,最终是为其进入刑事司法操作开辟道路。本文的理论意图在于,对习惯法在刑事司法操作中可能面临的具体难题予以探讨。文章着重分析了习惯法的举证与审查问题。对前一问题而言,文章首先剖析了习惯法作为“事实”的性格,由此确立了其作为待证对象的地位。其次,文章结合习惯法在整体犯罪论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分而治之地探讨了其举证责任的分配机理。就后一问题而言,文章主要从审查的必要、内容、标准等几个侧面入手,进行了讨论。其中,特别突出了民事上“公序良俗”原则之于习惯法刑事司法审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非法证据的取舍问题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非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是否采信,体现着国家在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两大价值上的取向。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预防违法、保障人权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有必要完善该规则。  相似文献   
40.
证据效力是公证的基本效力之一,也被视为公证与私证的主要区别。公证的证据效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公证证明的内容属于司法认知的范畴;二是从证据材料的优先性来看,经过公证的书证证明力大于一般的书证。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证据效力的渊源,而相关法律规定也为这种公信力提供了保障。公证证据在诉讼证明中可以成为书证,经过公证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属于可予认知的内容,只是在形式上具有初步可信的证明效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辩驳和推翻的。目前,公证证据在我国仅适用于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应受到限制,一般不宜成为司法认知的对象、不能直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