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216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16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19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公安情报应用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公安情报能加强情报工作与其他公安工作的联系,增强公安机关的整体作战能力,同时,公安情报应用还能有效地激发公安队伍的情报意识。  相似文献   
682.
试论技术侦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职务犯罪使用技术侦查,适应职务犯罪的特点,是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冲突中取得平衡的最佳选择。为了防止技术侦查的过度使用和对公民权利的过度损害,我国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使用技术侦查应坚持重罪原则、必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审批原则。  相似文献   
683.
我国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制度呈现出保障技术性证据质量、监督制约公安机关对技术性证据的取证水平、弥补相关人员不出庭的制度局限、促进检察机关重新配置资源等功能特点。检察机关针对审查技术性证据的文件扩展了技术性证据的范围,明确了进行审查的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来源与条件,规定了审查人员的安全、费用各项保障与审查人员的义务。但从制度史的阐释而言,证据审查制度仍面临制度定位不清晰、配套机制不流畅以及内部技术资源短缺等问题。为落实检察机关对技术性证据的有效审查,充分发挥技术性证据在案件中的应有作用,不仅需要明确将技术性证据审查意见书仅作为审判参考,将技术审查人员定位于专家辅助人的角色,而且还应建立技术性证据审查专门制度,进一步完善技术性证据的审查范围与启动条件,合理配编司法技术人员、建立技术专家名单、鼓励帮助技术人员提升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684.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新的里程碑,在语言表达、自我强化等方面表现突出,展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前景,在多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可预期地改变国家安全态势。在意识形态安全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恶意运用使渗透方式更加多元,渗透效能更加显著。在国际舆论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使用将进一步使舆论场复杂化。在国家实力发展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继续拉大国家实力差距,国内公共权力与权威进一步分散。在军事安全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战场信息收集和战场指挥,国家之间的认知战对抗能力重要性日益提升。在法律规范层面,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主体不明晰,现有法律法规难以约束基于该技术开展的犯罪行为。在社会稳定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劳动力市场,重塑人才发展模式。面对新技术冲击下急剧变化的新安全态势,应建立更多元协同的创新和应用体系,在国际上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法律体系,推动该技术服务于国家利益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685.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带来严重的国际安全风险,气候问题已经与国家安全深度绑定。气候安全的治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技术的选择及其全球普及程度。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利用先进气候技术实现气候安全面临着多重困难。文章对国际气候技术合作存在的障碍、未来合作方向和机制建设进行梳理,并以中美气候技术合作为例,探讨克服气候技术合作障碍的可能路径。解决气候技术合作难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供给。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宜进一步加强气候技术合作,履行大国责任,向发展中国家积极转让清洁能源技术,并借此契机重塑彼此互信,扩大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686.
国家安全学的创建为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提供了整合与成长的契机。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基于安全目的而诞生,却因其核心功能可以与既有安全体系内的诸多环节建立深度链接,从而获得了内在的安全属性。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学存在深度耦合关系,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能够为人工智能安全议题网络的建构提供基础条件。人工智能本身蕴含的“双重时空意义”与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特点各异的安全领域形成复杂互动,能够在学科框架中建立以“中心—外围”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议题网络。国家安全研究的六个领域同时兼容人工智能的双重身份:在研究视角更加宏观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将以系统性要素的身份创建广泛的新议题,并成为网络的中心节点;在安全内涵相对具体的网络安全、核安全与国土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则成为重要的赋能主体,塑造了网络的半中心区域。其余十个国家安全领域与人工智能的链接相对松散,人工智能分别以博弈客体、功能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的身份发挥次要作用,从而构成议题网络的外围区域。议题网络的创建有助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迈入学科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