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侦查人员"口供情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存在于刑事诉讼之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侦查水平相对滞后、个别侦查人员素质较低、监督制约机制欠缺和惩处不力。然而从深层次而言,司法人员特别是侦查人员头脑中存在的"口供情结"是产生刑讯逼供的主要原因;"口供情结"也是我国封建诉讼观念和侦查工作现状的必然产物。根治它,仅靠各类"加强"、"提高"措施不行。沉默权的提出,为根治、消除"口供情结"提出了一个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32.
为什么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止?笔者倾向于从制度的层面入手解决问题,同时辅之以理念层面的手段.主要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全面提高办案民警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3.
我国司法长期以来深受"有罪推定"、"疑罪从有"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刑讯逼供违法取证行为至今仍难以禁绝,严重损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动摇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盼,也严重危及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司法机关的形象.佘祥林错案折射了司法者理念上的缺憾,也反映了司法程序上的纰漏.  相似文献   
34.
论刑讯逼供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现象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一些警察存在的认知偏差、情绪控制能力差、办案能力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及自我意识上的偏差。解决刑讯逼供问题的心理对策包括建立符合警察职业特点的教育训练模式 ,落实警察招收中的心理选拔环节 ,加强教育训练的针对性 ,以全面提高警察队伍的办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5.
刑讯逼供是对国家权威的直接伤害 ,它损害了警察在公众中的形象 ,是对法律秩序的严重破坏 ,它所具有的危害性是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禁止刑讯逼供的对策包括 :强化对警察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全面提高警察的法律素质 ;权利救济和权利对权力的制约 ;尤其是针对刑讯逼供犯罪法律条文和警察制度的修改和完善 ,以期达到杜绝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36.
姜小川 《证据科学》2009,17(5):517-564
刑讯作为野蛮的“刑”与文明的“讯”结合而成的取证方法,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余年,这一方面反映了其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却又足以说明了其价值所在。因此,不顾其存在的客观历史奈件而简单地对其功过一概否定或者肯定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从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沿革入手,就古代中国刑讯制度化、法律化的形成、原因、特点等诸多相关问题予以了阐述,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刑讯制度,从而扬“讯”之长,避“刑”之短,以完善今天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37.
刑讯逼供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它有历史、政治、立法、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完善立法、提高干警素质、改进技术设备、严格执法力度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8.
刑讯逼供罪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已成为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问题。我国刑法虽然对刑讯逼供罪规定了较重的刑罚,但在本罪的立法上存在缺陷。从犯罪客体考虑,刑讯逼供罪有其独特的犯罪特质,目前归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欠妥当,应归属于渎职罪。在犯罪主体上,应当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身份做出更科学的界定。在立法上,应将本罪设置为情节犯,对造成"致人伤残、死亡"后果的处罚,应当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39.
"零口供规则"的初稿中最核心的内容被认为是"沉默权的提出".几经修改后的<规则>与初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把口供视为零,而是把对口供的依赖降到最低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不再允许其保持沉默,原来的绝对"零口供"演变成了现在的相对"零口供"."零口供规则"的意义体现在它对我国司法制度提出了预警,使人们再次正视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以及阻却这一弊端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40.
刑讯逼供案件有其发生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在我国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现象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刑事侦查制度设计的缺陷。我国应借鉴国外防止刑讯逼供的理念和制度,对现行侦查制度进行必要的变革,设立有限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及侦查和羁押相分离等制度,以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